教韵风华丨王晓东:晓日东升 润物无声

发布时间:2025-02-25浏览次数:10

【编者按】在繁忙而充实的教学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耕耘、潜心育人,他们以教为韵、以情铸华,用智慧和热情,点亮了无数学子的心灵之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与魅力。为深入宣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展示我校一线教学工作中的优秀教师风采,党委宣传部和党委教师工作部共同开设“教韵风华”专栏,让我们共同见证教育的美好与力量。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射影几何中的焦点问题。”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王晓东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有力,教室原本的低语声瞬间消失不见。他在电子白板上绘制线条和图形,每一步操作都精准无误,随着线条的交织,一个复杂的射影几何图景逐渐显现……

以身作则塑示范



在课堂上的王晓东一丝不苟,学生们都对他怀有一种敬畏之心。然而,当他走下讲台,学生们却又很乐意来与他接触。《论语》中“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无疑是对他最贴切的形容。王晓东常与学生打成一片,身体力行地打造出了一个严肃且活泼的环境,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他说“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师德风范。

“根据摩尔定律,信息技术的发展周期是十八个月,甚至现在更新速度更快,我们必须跟上时代。”一提起计算机技术,王晓东就像得到喜爱玩具的孩子一样兴致勃勃。即使已经退休,王晓东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从未停止过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他通过阅读最新的文献,参与学术会议,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技术趋势。他对于chatGPT等新兴技术的深入研究,就是他紧跟时代步伐的最佳佐证。在他看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前行。”

标准理工科出身的王晓东,对待自己也和对待学术一样“严苛”。他对学生一视同仁,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馈赠,正如学生胡富珍所说:“王老师从不吃学生的饭,更不用说让学生为自己干活。”在王晓东眼中,师生关系应当建立在纯粹的学术交流之上,不应掺杂任何利益考量。当院长的时候,他更是身体力行,从不滥用职权,对待每位学生公平公正,赢得了师生们的广泛尊敬。

笃行不辍善鼎新

 


王晓东以勤学不辍的姿态,不断追寻着智慧的灯塔,他的教育生涯是一段关于深度与广度并进的探索之旅。自幼年起,王晓东便深受多位恩师的影响,那些在课堂上挥洒汗水、对知识抱有无限热忱的教师们,用他们独有的“牛劲”和“钻劲”,在王晓东心中种下了求知与探索的种子。因此,王晓东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模仿并超越这些榜样,将他们的教育风格和人格魅力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特色,用生动有趣的课堂,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共同探索未知的奥秘。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王晓东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革的力量,积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动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他主导开发的移动自主课堂系统,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高效。学生们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随时随地接入课堂,参与讨论,完成作业,真正实现了“学习无处不在”的理念。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为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贡献了新的力量。”王晓东说。

求实创新,是王晓东在教育技术领域不懈追求的信念。面对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他始终保持一颗好奇与探索的心,不断挑战自我,勇攀科技高峰。从大模型的深度学习应用,到微课堂、微知识的精细化教学探索,王晓东始终站在技术前沿,思考如何将这些前沿技术更好地融入教学实践,以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即便在退休后,他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积极参与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推动我国教育技术的进步贡献余热。

爱生善教重坚持

 


“在正确的方向上持之以恒,不要怕累。”王晓东总结多年的教育理念。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兴趣和坚持是他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学生进行课题的选定时,王晓东选择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依据国家需要、资料查询、个人意愿等不同考虑让学生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道路上进行学习和研究,他认为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王晓东说:“学生愿意从事哪方面研究是不能强迫的,一强迫就坏了,得让他的动力发自内心。”

而在课题选定后的研究之路上,王晓东对学生最多的叮嘱就是要坚持下去,“做计算机研究攻破技术难题并非易事,甚至熬夜通宵也是家常便饭的事。”学生刘立明曾在进行某一算法研究时遇到了瓶颈,算法拓展出了许多变量和公式,而变量的物理意义他却无法弄懂,多次尝试都收效甚微。王晓东鼓励他不要放弃,坚持研究下去并且多次开会讨论,甚至近乎达到“吵架”的地步。最终,刘立明成功迈过了这个“坎”,将研究顺利推进下去。

在课后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王晓东认为这是学生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共性问题通讲,非共性问题针对解答。”王晓东说。早年通讯不便时,他会在专门的答疑室等候,对学生的疑惑和不解之处进行解答。随着通信工具的发展,解答的形式从答疑室答疑变为线上邮箱、微信及线下办公室共同进行答疑,但不变的是王晓东对学生的答疑热情。“答疑时间对学生的收获甚至比讲课还多。”王晓东认为,“答疑时学生已经大体了解知识内容,这时学生发现了疑惑之处,当这个疑惑得到解答时,这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

执着探索的牛劲、刻苦钻研的韧劲、坚持真理的傲劲,这是王晓东总结出来的老师应具有的“三种劲”。从教多年,王晓东时刻贯彻着这三股劲,从青春至华发,他将全部心血都扑在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王晓东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些平平常常的事,可将一份事业坚持50年,几十年如一日地对学生和科研抱着最初的赤诚之心,这便是最不平凡的大事!

(大学生记者 王冰雁 张 辉 范镇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