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故事

    【竞相出彩献百年】罗红艳:春华秋实路漫漫 躬耕教坛志不移

    发布时间:2024-01-08浏览次数:2346

    【编者按】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有人说,这是一段一眼看到头的日子,几十年如一日,一支粉笔写了又写,一个问题想了又想。这样的日子罗红艳走了二十八年,是他跨越一千多公里后依旧坚定的选择,如今的成就没有太多花哨的理由,只有朴素的“努力”一词来见证。从初出茅庐到为人师表,从迷茫懵懂到桃李满园,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罗红艳用行动证明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敏而好学 求索不止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罗红艳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母读书不多,但对孩子上学这件事一直都特别重视。“父母是我最初的,也是一辈子的导师。”上小学时,在繁忙的劳作之余,父亲都会尽可能在罗红艳和弟弟放学后的下午或者晚上指导他们练习书法,陪伴他们完成作业。这种陪伴和关心是对罗红艳无声的支持和鼓励。在父母那里,罗红艳学到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深切感受到他们对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寄予的深深期望。

    罗红艳从小就对阅读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回忆起小时候的阅读经历,罗红艳感慨万千,“因为家里条件不太好,再加上农村阅读条件有限,小时候经常把父母给的零花钱攒起来,利用周末的时间,约上两三个同学一起到县城的新华书店去看一天的书,看完之后,再买两本回家,一遍一遍地读。”

    父母的期望与自身的努力也收获了满满的回报,罗红艳从小学起就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小升初时,罗红艳考上了县一中的重点班,初中毕业时顺利考入毛主席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那时的中等师范学校特别重视师范生的技能训练,比如书法、口语、美术、钢琴等等,正是在那个时候我接受了比较全面的教师技能训练。”凭借着对文字的热爱,罗红艳还担任了文学社的副社长,不仅广泛系统地阅读文学名著,还尝试着创作诗歌散文,看到自己的豆腐块文章见诸报头刊尾,罗红艳开始做起了自己的文学梦。

    1994年,中师毕业之后,罗红艳到湖南的一所乡村初中教书,一教就是八年。为了延续自己的文学梦,毕业后,罗红艳开始了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之路,先后获得了大专和本科自考文凭。2002年,刚刚完成本科阶段自学考试的罗红艳又决定参加研究生考试。在报考什么专业这个问题上,罗红艳犹豫了。“自小酷爱文学,做的一直是文学梦,但是乡村初中8年的教师生涯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教育最原初的样子,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我对农村教育最切肤的感情。”经过反复思考,罗红艳最终决定放弃文学,报考教育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罗红艳顺利考上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了他的由文学而教育学的转型之路。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成功学子的背后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在研究生期间,导师王枬创办的“学术沙龙”带给了罗红艳无数次思想上的碰撞,“正是在这个严谨而自由,规范而创新的环境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研究的魅力。”罗红艳兴致勃勃地说道。研究生毕业时,恰逢师大有适合他专业发展的岗位,基于对教育学研究的热爱,罗红艳毅然远离家乡湖南,跨越1100公里的距离,坚定来到师大任教。之后,罗红艳又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重镇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在导师长江学者周光礼教授和陈廷柱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罗红艳在学术上有了更大的提升。

    如今,罗红艳已经深深融入到了师大的发展之中,谈起对师大的感情,“十八年后的今天,我依旧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我与师大是双向奔赴的结果。”罗红艳感慨地说。



    潜心科研 不骛虚声

    在罗红艳看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一定要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并与之同频共振,为此他选择专注教育学研究的宏观逻辑,即教育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层面的探索。2021年,罗红艳作为撰写人之一的《师范大学再师范化转型及其价值重塑》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采用,以独篇内参形式报领导同志参阅。罗红艳作为负责人接受委托,组织专家团队研制了河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还参与了《河南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河南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等文件的编制工作。

    进入师大工作以来,罗红艳历任教育学院副院长、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教育学部部长等多个管理岗位。“作为“双肩挑”管理干部,化解繁重行政事务和学术研究之间的矛盾,最大的诀窍就是挤时间。”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于是,似乎有一条定律,罗红艳每到一个单位,这个单位的门卫就对他印象最深。“每天来得最早,离开最晚,周末基本都待在单位办公室,门卫对我印象比较深也是自然。”罗红艳调侃道。

    “只要方向对了,长时间坚守,就一定会有收获。”罗红艳认为坚守是科研人必备的品质。20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气,勤阅读、常思考、尚创新。近年来,罗红艳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近20项;在《教育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省级以上奖励近10项;出版著作3部。兼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教师继续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法规与政策分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还获得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C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等荣誉称号。



    追求卓越 成就大爱

    2005年,罗红艳进入师大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从教18年,他始终坚持投身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第一线,承担了《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社会学》等本科生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在课程教学中,罗红艳总是善于挖掘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近年来,他又主动担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思政课程的主讲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大学要培养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大先生,我们就要从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补足信仰之钙,筑牢理想之基。”

    “课堂不只是老师的表演秀,更多地需要让学生参与进来。”罗红艳说道。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罗红艳在每次上课前都会精心备课,根据课堂内容选择适切的讲课方式。他尝试着将世界咖啡等方式引入自己的课堂,此外,演讲、辩论、小组报告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学习都会出现在他的课堂。同学们常常称赞他的课是“形式多样但不花哨,内容丰富但不无聊”。

    课堂上的罗红艳是学生的引路人,是良师,而生活中的他则是学生的同行者,是益友。“毕竟‘术业有专攻’,我在某些专业方面的知识和同学一样都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和同学们也经常在课下思考、讨论我们共同看过的名著,去交换思想。”罗红艳笑着说道。用思想丰盈思想,用生命影响生命。学生与教育,学生与老师,本就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共生共赢的。

    “我们不是要站在学生的对面,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身边或者中间。”在罗红艳看来,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所以我一直提倡对话教学。因为对话意味着师生人格上的平等,意味着知识探索上的自由,意味着教学相长带来的快乐。”谈及教育理念,罗红艳对对话教育感慨万千。

    一腔热血,洒三尺讲台;一朝为师,育国家栋梁。2021年,罗红艳获得“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中原教学名师”,让淡泊名利的罗红艳激动不已:“教书育人早已和我的生命相融,能在这方面被认可,荣幸之至。”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罗红艳也有自己的心得,“情怀、理念、思路三者缺一不可,对教育事业的情怀是不懈奋斗的源泉;理念决定了奋斗的高度;思路则是努力是否有效的保障。”。2022年7月,罗红艳回到教育学部,担任部长一职。谈到学部的发展,罗红艳侃侃而谈:“建设一流学部,要聚焦一流学科;要建成一流学科,就要办好一流专业;要建成一流专业,就要聚力打造一流课程。而一流学科、专业、课程终将指向一流学生的培养,因此,只有建好学科、专业、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办对学生成长成才负责任教育的目标。”

    奋楫者先,坚守者强,罗红艳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寄语青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三个词最是关键,即奋斗、坚守和卓越。一件事成功的起点便是奋斗,成功的过程,则是对奋斗的坚守。而卓越是目标亦是结果,追求卓越是决心亦是信心,年轻大学生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能为人先的智慧。”

    对于成功,罗红艳亦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所有的努力奋斗都是为了成功,而成功又是为了什么?小而言之,是为了自己及亲友能够幸福生活;大而言之,便是可以更好地爱国家爱他人,实现人生大爱。”于坚守中奋斗,于卓越中成就大爱,是罗红艳对青年学子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

    春华秋实路漫漫,轻舟已过万重山。在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的道路上,罗红艳一步一个脚印,行稳致远,力求精进。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从教二十八载,罗红艳坚守初心,满怀热忱,专注教育理论做研究,投身教育实践勤育人,力做智者与师者的统一者,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



    人物简介:

    罗红艳,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法规与政策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国培专家、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多项;主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育政策法规》。

    (大学生记者 薛 冰 李昱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