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通知

成果主要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4-10-27浏览:10设置

一、成果主要内容

经过近年的努力和建设,形成了“1+1+X”专硕培养新机制,提升了我校专硕培养管理能力,彰显了实践育人,全面促进了专硕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发展,《中国教育报》2024年7月刊发报道我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育人成果,《人民网》、《河南日报》、《中国教育在线》等国家、省部级媒体刊发报道20次。

1. 核心内容建成体系。“1+1+X”基本内涵,第一个“1”指以学校为统筹面向“素养”和“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对硕博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政策,坚持统筹“科技、人才、教育”的育人环境建设,激励研究生坚守创新产出高质量成效;第二个“1”指以学院为主体发挥“特色导向”,坚持专业特色和结合专业优势,打造“一院一品”的专业硕士实践培养品牌;“X”是指面向不同类型的专业硕士,结合其实践培养的特点和实践基地的优势,开展相应的实践育人活动。

 

2.基础成果取得突破。目前我校已建成国家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新乡、郑州、安阳),省级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13个,校级院级实践基地176个,打造出高水平实践平台;遴选校外兼职导师600余人,有效充实了导师队伍;河南省特色品牌专业硕士授权点2023年顺利结项。近些年承担河南省研究生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近百项,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自然科学、教学名师、优秀指导教师等各类奖项数十项,入选国家案例库17项,发表CSSCI、SSCI论文6篇,论著3项,教材2部,。以教育硕士为基础发展的教育博士专博学位点于2018年成功获批,为河南省唯一。2024年以生物医药、材料与化工、资源环境等专硕为基础的生物医药专博学位点申报已于7月通过国务院学位办初审公示

3.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以实践育人为导向,联合培养体系框架下,通过创新培养模式,一是专硕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据近五年专硕在学期间成果的不完全统计,其中60%在期刊或报刊上发表过论文或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近千人获得学校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二是专业技能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学科竞赛屡创佳绩,全国大学生建模比赛获得一等奖突破,“田家炳杯”全国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奖名列前茅,近三年累计获奖76项。三是学位论文质量明显提高。专硕学位论文选题95%以上符合要求,开题报告规范。我校专硕获得“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1篇“全国会计硕士优秀学位论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2篇。经过在实践基地系统的专业实践,专硕的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均获得质的提升。实践效果得到了学校和实践单位的充分肯定,就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用人单位满意率提升到95%

4.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经过10年实践改革探索,我校专硕教育体系有了较大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教育硕士成为省内招生类别和专业领域最全、招生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培养体系最完善、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单位,已累计为基础教育战线输送了6000余名教育硕士毕业生,其中的大多数都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专家和管理骨干,获得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为河南基础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生院连续组织十一届全校研究生的学术科技文化节影响深远,学院特色和X项目遍地开花。生命科学院牵头金银花科技小院”、生物资源博物馆科普,社会事业学院的社会实践着眼于鹤壁的社区具体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红孩子学校”举办了100余期,为省内外近百所学校提供红色教育课程和研学活动,商学院和政管学院专硕百强案例库,美术学院的美誉浸润画展,化学化工学院的化羽双创基地开展化学与生活的创新创业体验旅游学院与景区合作策划方案,法学院的“普法宣传”活动从校园走向社会,都是专硕同学立足本专业从事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新模式为对象的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中取得一个个典型案例。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党和国家对新时代研究生培养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建设的高标准要求和对强国建设的高层次人才急切需求,不少高校的专业型硕士生人才培养定位不清,存在严重的“专硕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专硕培养特色不突出、实践研究和实践内容缺乏、脱离人才需求实际”等严重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专硕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是三大类的问题:专硕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专硕培养实践研究和实践内容缺乏,供给侧不足,用于专硕培养的评价成果类型单一,聚焦质量不高。通过不断探索、改革与实践,有效解决了专硕导师教育观念学术化倾向,认识了专硕教育规律;改变了以往专硕培养主体单一、社会参与度不高,缺乏资源互通和共享;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社会对专硕的认可度。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