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繁忙而充实的教学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耕耘、潜心育人,他们以教为韵、以情铸华,用智慧和热情,点亮了无数学子的心灵之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与魅力。为深入宣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展示我校一线教学工作中的优秀教师风采,党委宣传部和党委教师工作部共同开设“教韵风华”专栏。敬请广大师生关注,共同见证这份教育的美好与力量。
当我们走进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室内陈设简单,靠近门的实验台上放着化学试剂,阳光透过窗台,洒在排列整齐的植株上,给人以生机勃勃的直观感受。刘玉荣老师看见我们进来,连忙起身,招呼我们坐下,脸上满是暖人的笑意,谦逊而又温和地接受我们的采访……
刘玉荣现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教育部国培专家,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学名师,河南省基础教育化学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荣获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一等奖,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多个奖项。曾在新乡市第十一中学任教十七年,而后被引进到任教。在岗期间,主讲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等课程,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并作为大赛指导教师为参赛学生保驾护航,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
百舸竞渡勇争先
刘玉荣1984年考上化学系,大学毕业之后在中学一线坚守了十七年半之久。从一名新手教师逐渐成长为优秀教师,不仅所教班级成绩斐然,而且班主任工作也出类拔萃,深受学生喜爱。期间她还考取了首届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刘玉荣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以教师的身份再次踏进的校门。此次回归,她的心态与求学期间已然不同,对于一位三十九岁的教师而言,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踏足陌生领域无疑需要足够的勇气,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从踏入师大开始,刘玉荣就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那个时候纯粹是摸着石头过河,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每一节课,尝试开展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模拟授课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不断总结改进。”刘玉荣回忆道。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立足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迎来新的契机。2013年,刘玉荣就将“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课程进行全程录像,申报并获批了河南省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6年尝试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网络课程的特点又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重构,重新录制成微课的形式,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课,获批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升级为河南省本科一流课程(线上)。“随着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相继颁布,教科书也全部更新,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要跟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所以教案、课件、视频等都需要不断地迭代更新,才能给学生最新的理念,十多年的积累和坚持最终在2023年获得了国家级一流课程。” 刘玉荣谈道。目前《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课程已经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爱课程网)开课16学期,参加学习的人数超过1.6万人,赢得了学界同仁、全国各地的中学化学老师和化学师范生的一致好评。对她而言,机遇与挑战就是向上攀登的阶梯,迎难而上是她面对困难的态度。
除了本科生的教学、实习、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作为硕士生导师,刘玉荣还担任研究生的教学、实习和学位论文指导等工作,截至目前已培养研究生130余人;辅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一、二等奖的学生有110余人次。刘玉荣还负责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申报、组织和实施,作为首席专家送培到县、送教下乡等,把新课程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在外人看来,她承担了太多的工作,每一项都做得有声有色,一定付出了很多,但是刘玉荣老师说,我就只做了一项工作:“尽自己所能为每一个学生和培训学员的成长助力赋能”。
恒守创新谱新篇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刘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理论模块采用启发讲授、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技能模块采用案例研讨、问题驱动、对比教学;实践模块采用小组合作、对比教学、实战演练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刘老师介绍说,“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的‘一单七环’教学模式:‘一单’即学习任务单,学生通过MOOC平台上的课件、视频等完成具体的线上学习任务,达成低阶学习目标,教师通过批改学习任务单诊测学情。‘七环’即线下翻转课堂七环节:通过学习单点评、问题(任务)呈现、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等环节完成高阶学习目标。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线上学习低效及与线下脱节的问题、线下教学方式单调及目标低阶性的问题、以知识中心向能力素养中心转化的问题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和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
“刘老师的课特别吸引我,她会运用中学教学中的鲜活案例启迪我们思考,让我们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豁然开朗;她还经常让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课堂上模拟教学实践场景等,让同学们沉浸其中。这样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至今仍记忆犹新。也正因为上了刘老师的课,我才更加坚定了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决心。”作为刘玉荣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2013级化学化工学院的张乾丰说道。然而本科生的大班授课并不能让刘玉荣顾及到每位同学,课堂互动比如小组合作后展示交流的机会对于本科生来说仍需加强。“我特别希望能够进行小班授课,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同学的实践能力对师范专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刘玉荣期冀道。课堂制度上的革新会解放凝固的课堂气氛,这不单是她的美好愿景,更是专业努力发展的方向。
对于有着十七年中学教学经验的刘玉荣而言,实践教学是她的优势,但如何将专业理论精进,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新东西”,是刘玉荣要思考的问题。“我教学和研究方向虽然都是中学化学的课程与教学,但我可不能躺在高中的经验上,我们培养的是新时代的教师,必须用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武装他们!我每一天就在告诫自己要不断学习,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源头活水。”为了拓展自己的视野,刘玉荣经常参加全国学术会议,了解学界最新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不仅能够把这些前沿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上助力学生的成长,而且能够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注入新的元素、新的创意。多年的学习和积累,刘玉荣紧随课程改革的步伐,从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以专业性角度探究学科改革脉络,发表了如《基于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沉淀溶解平衡”为例》等50余篇论文,而刘玉荣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成就了她在化学学科研究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教学相长芳满园
指导学生参加教学技能比赛,刘玉荣可谓“王牌”指导教师,她既有丰富的中学化学教学经验,又有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二者相得益彰,对于正确指导学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生首先要对所讲授内容达到深入透彻地理解,其次才是教学设计的创新与优化,出色的教学技能和技巧能够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刘玉荣认真地说道。
“我认为学生参与这些大赛的初衷应当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奖项和名次。”刘玉荣讲道。在指导学生期间,她杜绝学生“表演式”讲课,坚持让每一位学生亲自去思考、研究和创新,力求学生在备赛、参赛的过程中在化学学科理解、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技巧、自信心、成就感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在我筹备比赛的过程中,刘老师在教学理念、教案设计、内容、语言以及教姿教态都对我进行了细致的指导,还联系附中的化学教师一起参与研讨磨课。”张乾丰回忆道。基础与创新兼顾,指导与鼓励并行,是刘玉荣的培养之道。
“记得当时刘老师有外地的会议,不能来到比赛现场,我下了飞机准备前往赛场时,看到聊天框里密密麻麻的文稿修改意见和老师的暖心鼓励,给予我很大鼓舞。”刘玉荣的学生、荣获第七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三等奖和2015年河南省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比赛学科一等奖第1名的马朕说道。除此之外,刘玉荣对于学生的帮助与指导并不限于课堂与比赛。“刘老师总是十分热心,不仅在学业上对我进行指导,还帮助我联系实习和就业岗位,为我生活上的事情操心,真的就像母亲一样。”张乾丰这样讲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刘玉荣为学生所奉献的一切,学生永远牢记于心,并且怀着与其相同的信念茁壮成长。
师道并非仅仅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递正确的思想、引领前进的方向,严于律己,用心育人。师道之隆,必然为天下之福祉。刘玉荣无论是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创新,还是在学科发展的洪流中坚守初心,都身体力行地为每一位学生做好了榜样。“以生为本,以爱为源,以勤为道,行为世范,启智润心,践行有温度、有深度、有效率的智慧课堂,培育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的卓越教师。”刘玉荣如是说。
(大学生记者 张 延 杨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