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下午,由校团委主办的第159期人文讲坛在东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易教授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题,为现场近300名师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本次人文讲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福运教授主持。
王易教授以著名哲学家南怀瑾先生对儒家、道家、佛教的形象化比喻开篇,说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价值与作用。该讲座从天人关系、人我关系、家国关系三个层面充分论证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第一个层面是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弘扬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王教授引用《易经》中的经典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解释了天人合一,即人要顺应自然,把个体的“我”放至在整体之中,将自立进取的拼搏性和立人包容的宽容性完整结合,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以不变应万变。她将“自立与立人”、“易之变化”、“个体与整体”、“龙图腾”四个关键词融会贯通在对《易经·乾卦》的解释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赋予了“潜龙”、“见龙”、“飞龙”、“亢龙”、“群龙无首”极具人生哲理的涵义,使人醍醐灌顶。第二个层面是推己及人的人我关系,构建仁爱和谐的人伦秩序,立足人的共性与个性之上,王教授认为“爱人”是“仁”之核心,“孝悌”是“仁”之根本,“忠恕之道”是“仁”之方法,“和而不同”是“仁”之目标境界,在人我关系中,作为个体的“我”追求“仁”之境界要“求诸己”,不能“求诸人”。第三个层面是家国同构的家国关系,发扬以孝求忠的德治主义。“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王教授用“小孝”、“中孝”、“大孝”解释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并由孝向忠延伸,从家向国拓展,将伦理学与政治学相结合,主张德治天下。最后,她用《大学》序篇中的三纲八目进行总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层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相对应,得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的结论,并呼吁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易,哲学(伦理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长期从事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德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获教育部全国“两课”“精彩一课”教学奖、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等荣誉。
(文 张云婷 责任编辑 李碧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