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韵风华丨董自梅:俯身躬耕数十载 梅花香自苦寒来

发布者:石晓倩发布时间:2024-08-30浏览次数:297

【编者按】在繁忙而充实的教学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耕耘、潜心育人,他们以教为韵、以情铸华,用智慧和热情,点亮了无数学子的心灵之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与魅力。为深入宣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展示我校一线教学工作中的优秀教师风采,党委宣传部和党委教师工作部共同开设“教韵风华”专栏。敬请广大师生关注,共同见证这份教育的美好与力量。



窗外夜色已深,但董自梅教授的房间内依旧灯火通明,长时间伏案工作使她腰痛得无法起身,她就趴在床上仔细修改着手中的博士论文——这是即将毕业博士生的论文初稿,其中的每一页都承载着学生数年的心血与汗水,也承载着她对学生未来学术生涯的期许……

勤学奋进求创新



董自梅深知学无止境,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为保证教学内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她不断拓宽学习渠道,深入研读专业文献,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密切关注学科动态,将最新的理论成果第一时间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连接学术前沿与学生探索求知的桥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更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

“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兢兢业业做学问”是董自梅的人生准则。无论是日常的时间管理,还是教学、科研任务的布置与完成,她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这种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自律与担当,明白了“行胜于言”的道理。在董自梅的带领下,学生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突出成绩,更是在品德修养上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向着超越自我的目标不断迈进。

面对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对传统教学带来的挑战,董自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度改革。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质疑。她说“我会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见解进入课堂”。在授课过程中,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动物进化为主线,通过设计相关教学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思辨的能力。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进行课前导学、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线答疑及交流研讨等方式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线下课堂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对学生的疑问以及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解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她还鼓励学生跳出课堂,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材施教善启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董自梅带领学生在野外实习时,水体污染问题引起了学生李欣欣的关注。“现在水体里蓝藻水华污染相当严重,而我们研究的涡虫对水质十分敏感,它是很好的水体污染指示动物。”从研究对象出发,董自梅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做出了不一样的回答,这立刻激发了李欣欣对“水体污染对涡虫生存影响”课题的探究兴趣,于是李欣欣便主动申请加入到董自梅的团队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成果最终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

在担任大学教授角色的同时,董自梅也是河南省中学生生物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指导老师。从中学生至博士生,董自梅指导的学生学段跨度非常大,但她早已将“因材施教”的理念揉进教学里,践于行动中。她认为,培养学生首先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其次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一辈子的事,终生受用!有了足够的能力,就可以克服和解决今后面临的各种困难。”董自梅坚信。对本硕博阶段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董自梅认为“最重要的是有一个严谨、认真、诚实、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她常常给学生强调“要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以严谨的态度坚守科研底线。在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上,董自梅重视对学生积极向上工作态度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每年暑假,她都穿梭在竞赛辅导、英才计划和科研指导的道路中不曾停歇,“累,并快乐着。”她嘴角挂着满意的笑容。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董自梅看来,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她说:“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也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董自梅常常结合自身的研究课题和专业优势,向学生介绍我国淡水涡虫的研究现状以及我国知名淡水涡虫研究专家刘德增先生为改变我国涡虫研究的落后局面所做的不懈努力,激励学生弘扬科学家的爱国精神,让学生牢记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通过课程思政,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实现教书与育人并重的课程目标。

诲人不倦甘奉献



众人所畏,我之所趋。当硕士二年级的学生王静得知导师因故不能继续指导自己要重新找导师的消息时,犹如晴天霹雳。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她的学业要重新开始,因此很多老师心有顾虑,不愿意接下这个“烂摊子”。董自梅最初也十分纠结,即使院领导亲自来劝她接下这个学生,董自梅心里依然没有底。直到董自梅与王静真正见面,她感受到了这位内向学生的真挚与韧劲,教师的责任感驱使着董自梅留下这个学生,并精心指导,最后成功让该生以优异的成绩如期毕业。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璞玉须经巧匠雕琢。博士生王磊在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是分子生物学,但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是相对陌生的分类学研究。由于在该领域基础知识薄弱,他多次欲打退堂鼓,请求更换研究方向。每逢王磊前来诉苦,董自梅都耐心地询问他学不下去的原因在哪,对哪个模块的知识不了解……在安抚他情绪的同时,充分阐明该研究方向的重要意义,并帮助他攻克难关。慢慢地,王磊走出了“拓荒期”,开始如鱼得水,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发表了一系列的新物种,也培养出对该方向的浓厚兴趣。

每逢毕业季,改论文就成为教师的必修课,董自梅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她是趴在床上为学生逐字逐句认真批改的。因为职业的关系常年久坐,董自梅患上腰椎疾病,彼时正被病魔侵扰,连正常坐姿都难以维持。但面对着“嗷嗷待哺”的学生,董自梅在床边设一个小板凳放电脑,忍受着病痛在床上为学生修改论文。亲眼目睹这一幕的博士生金白洁不禁湿润了眼眶:“再怎么奋斗,没有引路人,没有像董老师这样的明灯照亮前行的路,你是很难在黑暗中独自摸索的。”金白洁满怀深情地说道,“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加倍努力来回报老师的付出。”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董自梅指导出的不仅仅是一篇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一项项成功的科研项目,更是一位位信念坚定,素质过硬的优秀毕业生和青年教师。王磊、金白洁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继续追随着老师的步伐,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薪火相传,师风相续,这是他们所能报答老师的最好方式,这是师风的接力,更是教育家精神一代又一代的传续。

(大学生记者 王冰雁 范镇源 张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