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相出彩献百年】王玉炉:千般磨砺方为玉 炉火纯青燃烛志

发布者:石晓倩发布时间:2023-09-06浏览次数:928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王玉炉一生,肩扛学院发展之责,为Betway官方客服化学系拓荒布种;身为学者,为有机化学发展砥志研思;作为教师,他身先垂范并寓教于行;回归自我,他只求“一箪食、一瓢饮”,返璞归真、一苇以航。

于无声处听惊雷

1960年,年轻的王玉炉从新乡师范学院(Betway官方客服前身)毕业,当时的他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毕业后,他来到武汉大学学习一年,师从中国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曾昭抡。王玉炉一年只上24节课,每节课他都当最后一节来上,“在当时低标准、吃不饱的条件下,我的老师坚持每天爬珞珈山,每节课为我们讲一些紧随化学前沿的‘好东西’。”这种意志鼓舞了刚刚开始触碰科研“基石”的王玉炉,也是后来他选择从事有机化学研究的不竭精神之源。

1978年,饱读诗书的王玉炉开始着手他早年的合成化合物研究,首先就是进入工厂从事“异硫氰酸烯丙脂”的生产工艺研究。这种化合物味儿大且易燃,王玉炉却不怕:“当时都在怀疑这个化合物是否有毒,我却觉得即使有风险,我也要把工艺提上去。”在无数次查文献、做实验的基础上,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异硫氰酸烯丙脂”的生产新工艺,这是运用在无氰电镀方面的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使生产时间由原来的8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产率从40%提高到80%,这也使王玉炉等人获得了河南省教委重大科技成果奖。十年后,王玉炉又以油田深井抗高温、抗盐污染等主要性能的“油田助剂”(SPR)获河南省科委科技成果奖。在这时,王玉炉才终于感觉到开始逐渐步入有机化学的正轨了。

1989年5月,他再次承担由省科委资助的“新硫脲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课题。这个项目是国际国内的创新性项目,难度大,可供查找的资料很少。王玉炉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带领课题组的同志们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研究工作,实验做了成千上万遍,终于,经过三年的奋战,成功地完成了该项目的研究。他们利用拼合原理,设计合成了指定结构的水溶性良好的新硫脲化全物,从中初步筛选出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有机试剂,以及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强抑制作用的新硫脲化合物,其研究为当时精细化工、医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项科研成果刚一问世就引起了同行和有关专业部门的高度重视,美国、法国、保加利亚、乌拉圭、武汉大学等国内外的专家们纷纷来函索取样品,荷兰本德森药物研究所驻北京机构等单位也找上门来要求合作开发利用这些成果,令同行业的专家和学者们刮目相看。后来,这些成果通过省科委鉴定,认为该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筚路蓝缕启山林

新乡师范学院化学系确立初期的发展并不顺利,期间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外环境和教育体制变革的影响,化学系多次遭到分流,实力不断减弱,发展环境也越来越恶劣。王玉炉是化学系第六任系主任,他的任职也为化学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当时教育形势不断优化,办学指导思想逐渐明确,这些都为化学系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也让我意识到化学系到了变革发展的时候了。”自此,在王玉炉的带领下,化学系逐渐走上正轨。

王玉炉密切关注国家教育政策指引和我省的教育指导思想,切实推进我校化学系的发展。他常常奔波于多所高校之间,与兄弟院校建立联系,方便学术交流和信息互通,便于更好地学习和进步;参加科技展览,把握最新的化学研发风向;在学习交流的同时不忘紧抓科研,积极申报硕士点,增强学术实力,提高学术地位。后来,省内开始开展博士点建设,引起了王玉炉的注意。他四处奔波,寻找权威的专家学者,根据化学系发展状况进行论证,看是否符合申报要求,在此过程中投入了许多的心血。然而结果却并不如人意,由于我校硕士授予权的数量较郑州大学少两个,最终与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失之交臂。

然而,更为糟糕的是,“我们迎来了建系以来最困难的时期,经费问题严重制约了化学系的深入发展。”二十一世纪初期,国家财政困难,教育经费非常短缺,我校化学系必威官方首页手机版和必威手机app下载安装等方面尽管资金严重不足(这一届的经费共3万元,是历届最少的!),但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经费,使其在教学、科研、创收中充分发挥作用,王玉炉同学校领导制定了教学科研使用代金劵的措施,并把握处理好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创收三者的关系。该措施的实施有效激励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

在此期间,以王玉炉为代表的化学系全体教师团结一心、共渡难关。没钱买材料,就自己凑钱买,化学系把钱都投在了科研上,但大家没有一句抱怨。“即便如此我们仍没动摇,决心没改变,大家相信只要我们教学科研两手抓,总会有发展的时候。”王玉炉回忆道。他以身作则,带头垂范,将别人不用、未刷洗的仪器,自己清理干净使用,与其他教工一起联系创收单位……虽然困难重重但在全系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期间,化学系的学位数增加到5个,也就是说,全系共五个学科——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和环境化学都有了硕士授予权(全校共8个)。当时,这在全国同类院校化学系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名列前茅的,化学系也被誉为是Betway官方客服的拳头系。

丹心热血沃新花

在有机化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绩,使王玉炉的能力受到业内认可。1994年7月,杭州师范大学聘请王玉炉担任兼职教授,合作培养有机合成的博士生。“我们老师之间心里有底,彼此都知道水平如何,所以在我这做毕业论文他们放心。”王玉炉说。在王玉炉担任化学系主任期间,化学系得到了较大发展,成功获批了多个有机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王玉炉回忆道:“那时清华大学还曾多次接收我们的有机化学硕士研究生。”

王玉炉认为,促使化学系取得成功的一大原因是化学系独特的教学理念。化学系的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教学所用教材里面也包含着研究课题,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你若是有难题,上一节课就能得到答案。”王玉炉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很多学校为了发展搞创收,而他们一直坚持以科学研究为本位,尽管创收少了,但学院的科研成果出来了。王玉炉强调,搞科研是漫长而枯燥的,唯有持之以恒、不改初心,才会有成果、有回报。他希望学生们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努力提升自身水平,为学院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退休后,王玉炉主编了《有机合成化学》,该教材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并为化学化工、医药、环保等专业使用。自2005年出版以来,已累计印刷25次四版,约8万余册,有134所院校使用,其中包括985、211、双一流高校及省属重点大学等,受到使用者的好评。2021年该教材获中共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全省教材建设特等奖。编编写写,删删改改,十几年光阴转瞬即逝,即便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王玉炉仍坚持对第五版初稿的编写。年纪的增长使他常有记忆不清的情况,这时他便停下来思索、再次动笔,反复如此,第五版《有机合成化学》的初稿慢慢成形。

王玉炉不仅在工作上表现卓越令人敬佩,他的家庭作为“论文专业户”更是为人称道。1993年在全球化学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第34届学术大会上,王玉炉一家三口竟有4篇论文入选,被称为国际学术会议上的 “论文专业户”,这一事件被 《中国教育报》等刊物登载,一时间成为美谈。1995年12月,一家三人又以各自的论文参加环太平洋化学会(美国夏威夷),并作邀请报告,当时我国参加该盛会的仅有六、七人。

为了搞科研,他什么都顾不上了,妻子马东兰是他事业上的好助手,却不是生活中令人赞服的“后勤部长”,因为他们俩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所醉心的科研项目。每当别人说起教授夫妇的衣着跟不上潮流时,他们都只是一笑而过。科海无涯,那时的他刚刚结束了上一个项目的工作,就又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下一项研究中去。

王玉炉虽退离一线工作多年,对学院动态的关注却从未减少,一脉相承的化院精神和归属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学院领导和学生每年都会上门拜访王玉炉,并给他带来最近一年学院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近况。“那就是他们给我带的书。”王玉炉指着旁边书柜上满满当当的书籍,高兴地说,“看到化学化工学院在不断发展,我很自豪。”半世纪风雨,化学系在风雨中成长,如今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争劳苦,让饶乐,奋发拼搏终成钢;行纤微,塑栋梁,炉里丹心终化玉。一本书,见证了王玉炉的奋斗,一书架,记录着化学系的发展。王玉炉站在时间里,目送着现在的化学化工学院劈波斩浪,驶向远方。

人物简介:

王玉炉,男,河南省荥阳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60毕业于新乡师范学院化学系,留校工作从事教学、科研45年(曾延聘5年)。曾任Betway官方客服校测试中心主任、化学系系主任。曾获河南省委、省革委重大科技成果奖,“全省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省优秀专家。主编教材《有机合成化学》(第四版)获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教材建设特等奖,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

 (大学生记者 王心语 张延 王冰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