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张深松,男,汉族,1936年11月出生,河南扶沟县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新乡师范学院化学系,现为河南师大化学系教授。曾获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高校科技活动先进工作者、新乡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9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张深松幼时曾随母亲经历过8年离井背乡、流浪乞讨的艰难生活,他仍抓住了读书这根通向光明的绳索。解放后,他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一直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在这段宝贵的读书时光中,张深松刻苦努力,通过不断沉淀自己来改写命运。
在许昌读高中时,张深松和化学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以一个农民的儿子的朴素感情爱上了化学,幻想着能有一天在工厂里将空气和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粮食,实现“农业工业化”。这个幻想鼓舞着他确定了自己的志愿:将来要当化学家。理想与现实如同两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多年来,张深松并没有感到茫然,也没有畏惧退缩,而是经历了无数挑灯夜战的晚上,一点一点为自己的梦想开辟了道路,并且有了初步的形状。大学毕业后,张深松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并且致力于多项化学类课题的研究。
1987年冬,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河南师大化学系门口传来一阵焦急地叩门声,原来是尉氏县化工厂的厂长和技术员顶风冒雪,带着一个来自生产实际的课题慕名前来寻求帮助,张深松毅然接下这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足足有半年的时间,研究室内的仪器日夜不停。他的生活始终三点一线,循环于研究室、图书馆和工厂,忙起来茶饭不思。然而他们的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日夜高负荷的连轴转,使本来有严重胃病的张深松又一次因胃出血被送进医院急救中心抢救。不承想,在医院里,他灵光乍现,一个崭新的方法在他心中萌发。就这样,一个新的工艺就这样在病床上孕育了。出院后,张教授再次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始了废寝忘食的工作。又是一个冬天,张教授及其课题组再次来到工厂,点火试车,一次成功,而该工艺属国际首创。
1993年他凭借“聚乳酸循环醇解法合成乳酸乙酯新工艺”的研究,获1993年度国家发明四等奖,实现了Betway官方客服获国家三大奖(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此外,他还先后主持承担了省重点攻关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发表及交流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篇、获省部和国家奖多次。
成熟的麦穗总是低着头的,而张深松也始终保持谦逊内敛的态度一直前进。“八八年开始研究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得什么奖项。”对于获得国家发明奖一事,张深松并不以为然,反而不断激励自己向前继续探索。目前,张深松教授的研究课题已推广到环境科学,并已获得一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由他主持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有机物治理并综合利用氮氧化物nox废气基础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应用前景非同凡响。
在科研之外,张深松数十年如一日地扮演着人民教师的角色。作为“学校优秀教师称号”和“教学优秀成果奖”获得者,张深松在为学生传授知识之前,时常利用花费大量时间私下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对比、钻研各类教材,以扎实的学术基础与良好的学科素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更充实而有趣的课堂,在这样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内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这也因此使他成为了化学系闻名遐迩的讲课高手。作为有机化学学科带头人,张深松还与同事们一同编写了一套广受欢迎的高校教材——《有机化学》,更新了有机化学教育的原有知识点,为相关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八年的背井离乡从未遮掩住张深松眺望远方的眼眸,生活的拮据也并未阻挡住他对于知识、学术的热爱,当灵感来临时,即使身在病床,他也带着自己的满腔热血越过肆意的寒气,踏入自己的研究室。“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张深松以自己的数十年教学、科研生涯诠释着这八字箴言。
(整理人:符艺冉 高 凡 吴咏莲 文字来源:《河南优秀专家略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