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相出彩献百年】姬生栋:情倾碧野稻粮丰 丹心一片育新苗

发布者:石晓倩发布时间:2023-06-24浏览次数:1363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我们要走自己的路,不能走别人的老路,要有开拓精神与创新精神。”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姬生栋深耕科研、教学一线38年。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再到三尺讲台,他以解决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带领团队在水稻育种方面屡创佳绩;他恪守“培养时代新人”的铮铮誓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使命与担当。

不待扬鞭自奋蹄

1963年,姬生栋出生在焦作市沁阳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中。少年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黄土地上的生活经历,至今仍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当时,农业机械化程度与粮食产量较低,并且国家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于是,姬生栋每天早早去学校上学,经常一到放学就跟着家长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挣工分。

正是这段少年时的劳动经历,让姬生栋真正体会到了“头顶火鏊战三夏”农民的艰辛与农村的贫穷,他渐渐萌生了“让粮食高产,让百姓享福”的念头。“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我必须努力奋斗。”他说。艰难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激励着他去拼搏奋斗,更养成了他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品格。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可以大有作为的天地。姬生栋认为,只有用勤劳的双手,播下希望的种子,才能获得丰硕的成果。田间的辛苦劳作并没有令他颓丧,反而激发了他对学习的热情。平常在地里看到小麦、玉米开花结果,我就会思考它为什么开花?为什么开的花不一样?为什么玉米的果实比小麦大?小麦能不能也结出像玉米粒一样大的子粒……”姬生栋渐渐对探索生物奥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去经年,他把梦想播撒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把开启梦想的钥匙寄托在科学知识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姬生栋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19岁那年,他如愿考入农业学校,开启了他学习生命科学的知识之旅。1985年,姬生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Betway官方客服生命科学学院,开始了他近40年的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和教学工作。



不懈探索攀高峰

作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姬生栋长期从事着水稻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和新品种创制研究,他凭借着一股坚韧不拔的韧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奔走在田野中,以矢志不渝的精神培育良种、造福百姓,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每每提起实验室和自己管理的试验田,姬生栋脸上总是会洋溢着自豪的笑意。实验室里大大小小的水稻新种质标本、瓶瓶罐罐里封存的多种多样的水稻种子都是他近四十年与团队一起奋斗田间的结晶。

“生物学研究有太多未知的领域还未能为我们所熟知,很多事情不一定总要跟着前人的脚步亦步亦趋,我们需要有开拓精神,借鉴前人的经验去辅助自己探索未知才能有所创新。”在一次合作中,姬生栋突然意识到,像先前那样仅仅将目光凝聚在已知基因应用研究的做法是不够长远的,因此之后的研究中,他和他的团队着重将目光转向未知领域,结合传统育种技术,将远缘物种的部分优良遗传信息交流给水稻,打破物种间生殖隔离,创制水稻新品种。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克服种种困难,将数万个基因分分合合,姬生栋带领团队创建了“水稻远缘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出了10000多份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节水、节肥、富营养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水稻新材料、新种质,丰富了水稻种质资源库,为解决国家水稻种质资源缺乏“卡脖子”问题提供品种创制新途径,2011年农业部组织水稻专家组来到Betway官方客服对该技术调研,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姬生栋还主持和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创新平台建设专项、河南省科技特派员专项、河南省国际合作专项、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项目等30余项,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12个,通过国家和河南省水稻新品种审定各2个。科研成果的迅速推广应用,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地市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6项。

作为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他和团队成员迅速将诸多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到田间,将成果转化为丰收的稻谷,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他培育的国审水稻新品种“玉稻518”、“宏稻59”高产优质抗病,在河南、江苏、山东、安徽黄淮稻区大面积推广,增产优质稻谷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良种支撑。他主持制定的“沿黄稻鳅共作生态种养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华北稻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很好地保护稻区生态环境,用科技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大田理论和应用的全产业链技术研究和应用服务,助力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的顺利进行。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人类,一项技术可以带来绿色革命”,姬生栋实验室的成果墙四周印着这样的一段话。“我们不仅把钱(科研经费)变成纸(论文),我们还要把纸(论文)变成钱(成果)!”姬生栋表示,作为一名科技研究者,理应带着切切实实为人类事业做实事的目的从事自己的科学研究,而不是纸上谈兵、应付了事,既然自己的灵感与成果都出自大地,为一方水土所滋养,就应该用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去回馈这一方水土、一方人。

数十年埋头田间辛勤耕耘,数十年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从省内到国内、从国内到国外,姬生栋从不曾停下科研的脚步,不断探索未知,不断攀向高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用无数个日日夜夜研发出新技术、新种质、新品种,开拓出科技新领域,无论是酷热难耐的炎夏,还是寒风肆溢的寒冬,他走在泥泞的稻田里,数十年的田间旅途,记录着他不分昼夜、扎根田野、潜心研究的身影。



两袖清风做人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姬生栋始终坚持为人师表,以身示范的准则。课堂上,他是认真严谨的老师;课堂外,他是学生们的朋友。教学工作对姬生栋来说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享受。当看到学生们的眼神由迷茫变得坚定时,他也会由衷感到轻松和快乐。

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为激发学生兴趣,姬生栋便开始在本科生中挑选学生进入自己的研究室参与科研工作,“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式前进的过程。当学生们在实验中遇到难题时,他们便会主动查找并阅读相关文献,这种主动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习能力和兴趣,这一直是姬生栋教学育人的重点。

姬生栋在专业方向选择上给予学生极大的尊重,他常说:“教师招收研究生的目的不应只为发展自己的科研,育人是教师的第一任务。”他反对将学生困于导师的研究方向,主张发扬学生的个性,通过与学生接触为学生提供多项可行性选择,培养出主动、乐观、自信、开拓的师大学子。

目前除了科研任务外,姬生栋担任了3门本科课程和3门研究生课程,工作认真负责,教学耐心有道,精益求精。“除了日常的小组会,老师会不定期在小组群内分享优秀前沿实时期刊论文,偶尔也会从学科热点问题入手,为研究生指引方向。”这是姬生栋的责任与担当,也帮助学生们养成了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

高山流水,不负知音,学术也不曾辜负有心人。在38年的教学中,无论是跨专业研究生,还是实验室内曾迷茫的少年,都在姬生栋倾心、细致的引导下迎来灿烂的未来。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研究生曹梦雨在专硕学习经历中,便以开创性的视角于《中国农业科学》中发表氮高效相关基因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综述,发展了高超的学术研究能力。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恩。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对于姬生栋来讲,他和学生们是畅谈学术的师生、是分享兴趣的战友,在生活中他们也是孩子。在新乡“720”洪水期间姬生栋的研究生都受到了浓浓的关怀,曹梦雨谈及此心里总是暖洋洋的,“姬老师学术上很严谨,私底下也很关心我们的生活,他是个运动爱好者,经常呼吁我们去操场锻炼,在科研之余放松身心。”

严谨科研谋发展,耐心交流寻未来,细致教学筑人才,敬业在岗献百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38年征途里姬生栋收获了全体师生的喜爱,在未来的师大生活中也将活力满满。



人物简介:

姬生栋,教授级高级实验师,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水稻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新乡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粮食作物标准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市场学会农业科技市场发展委员会理事、副秘书长。荣获河南省高校统一战线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党外知识分子,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新乡市科技先进工作者。主持与承担国家和省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选育国审水稻品种2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12个,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

(大学生记者 周 琳 符艺冉 董鑫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