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管平台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7-27浏览次数:2461

总学时数: 54 学分:2 适用专业:师范类专业

一、课程教学目标:

《心理学》是我国师范院校的必修课,是体现师范特色的基础课程,它主要以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向学生传授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知识与方法,提高他们未来教书育人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向学生传授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克服心理障碍具有指导意义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完善心理品质。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主要体现在:是一门兼具社会性质和自然性质的科学,并以社会性质为主;其研究对象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

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和测量、对心理现象作出解释和说明、对心理活动进行预测和控制,进而使学生能够应用心理学知识,胜任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并能达到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同时使心理学对自己的其他实践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理解学习的基本原理、了解有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认知过程、认知学习策略、问题解决、智力开发以及情绪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知识,掌握一定心理健康辅导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人际关系,同时利用心理学知识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解释、说明和辩析,提出自己的初步看法、主张、分析依据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课程教学内容 :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导论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2、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的产生机制、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心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心理的产生机制、四个心理学主要流派。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代心理学导论

一、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二、个体意识和无意识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机制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二、心理活动的脑定位

三、体内生物化学物质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四、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

五、心理活动对客观现实的依赖性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二、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二、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五节 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

三、认知心理学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

5、小结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其中,个体心理包括认知、情感、意识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调节系统等个性心理。人的心理活动除了区别于动物的有意识之外,还有无意识的成分,共同构成了人的意识活动。心理是以脑为主的神经系统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和由脑与脊髓发出的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的周围神经系统,其共同作用构成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反射,反射可分为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和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都与大脑的某一区域有着特定联系,同时还受到体内生化物质和客观现实的影响。心理活动可以遵循其基本程序,运用观察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心理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侧面进行了不同的心理学研究,因此产生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主义等各种心理学流派,其观点各有长短,并仍在持续发展之中。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原理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2、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

学习的概念、学习的分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的基本概念;几种重要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学习分类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

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三、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小结

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合理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有着计划性、间接性、超前适应性等特点。很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学习进行了分类,并形成了各自的学习理论。典型的学习理论有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人强调外显刺激和行为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等人强调信息加工的认知学习理论。

第三章 学习动机与兴趣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动机的概念和理论、了解学习动机及其与学习活动的关系、了解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方法。

2、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

动机、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兴趣、学习动机的理论、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策略。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动机理论,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

4、教学内容

第二节 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概念

二、动机理论

第二节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二、学习的主要动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第三节 学习兴趣

一、兴趣及其品质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5、小结

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由需要或诱因引起。心理学家对个体的动机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得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如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强调个体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两方面动机的成就动机理论、韦纳从内外、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分析个体为自己的成败所寻找原因的归因理论、马斯洛在人的需要层次论基础上提出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班杜拉关注人们对自己行为能力主观判断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学习动机是动机的一种,是推动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与学习效果基本上呈正相关,与学习效率有着“倒 U 字”的关系。学习的主要动机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内部动机、外部动机、近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交往动机等等,学习动机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加以培养和激发。与动机密切相关的是兴趣,即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兴趣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也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我们可以从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和效能四方面来衡量兴趣的品质。与学习动机一样,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培养。

第四章 认知过程与认知学习策略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认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了解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及其影响因素

2、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

注意、知觉、记忆、思维、认知策略、学习策略以及它们的功能和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注意、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认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策略及其影响因素。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的含义和功能

二、引起和保持注意的原因和条件

三、注意的品质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含义和基本特征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第三节 记忆

一、记忆的含义和种类

二、遗忘的规律

三、增强记忆效果的条件

第四节 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和种类

二、思维的一般过程

三、思维的品质

第五节 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二、学习策略

5、小结

认知过程是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接收信息,通过思维对信息进行加工,并通过记忆系统贮存和提取信息的过程,注意伴随整个认知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选择、维持和调节监督功能,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并可以从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四个维度衡量注意的品质。感觉是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并受到知识经验、定势和期待的影响。记忆是对输入人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根据信息贮存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记忆内容,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根据提取是否有意识,记忆可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有记忆就有遗忘,即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遗忘有着先快后慢的规律,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减少遗忘,增强记忆效果。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重要特征,从不同角度可以对思维进行不同的分类,但总的来说,思维一般都包括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四个过程,并可以从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批判性、敏捷灵活性和逻辑性几个维度衡量思维的品质。认知者可以运用一定的认知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控制,如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等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除认知策略外,学习策略还包括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并可以一定的方法进行自我调控。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掌握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法、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结构及其培养方法。

2、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

问题、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培养方法、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和培养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分析

一、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特点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二节 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一、问题解决中的思维策略

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和创造性构成因素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5、小结

问题是个体面临一个不易达到的目标时的情境,即通往目标的途径中存在的障碍。问题解决是指有特定目标而没有达到目标的手段。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具有情境性、目的性、序列性和认知性特点,问题解决过程包括表征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和评价结果四个阶段。问题解决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定势、功能固着等,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训练和培养人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如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手段-目的分析、探试搜索、目标反推等思维策略。问题解决过程中常会用到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并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定。创造性由辐合思维、发散思维、远距离联想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因素构成,并可以通过脑激励法等方法加以培养。

第六章 智力与智力开发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理解智力的概念和智力理论、掌握智力测验的方法、了解智力的发展过程并掌握智力开发的方法。

2、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

智力的概念、智力基本理论、智力测验的方法、智力开发的相关知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智力的结构和智力测验的方法;智力发展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开发方法。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智力概述

一、智力的概念

二、智力的结构理论

第二节 智力测验

一、常用的智力测验

二、科学对待智力测验的结果

第三节 智力的发展与开发

一、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二、智力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三、智力的开发

5、小结

智力是使人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智力可分为受先天遗传影响较大的液体智力和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的晶体智力,但是在人走向成功的路上,智力因素需要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起作用。现代心理学中有很多智力结构理论,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斯腾伯格的三元结构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结构理论等。智力可以进行定性的分析和定量的测量,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智力测验的方法,现在常用的智力测验有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等,但对智力测验的结果我们要科学对待,虽然智力的结构和发展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但智力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开发。

第七章 情绪及其调节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情绪的概念和种类、功能等基本知识、掌握情绪的产生机制和识别方法、了解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2、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

情绪的概念、心境、激情、应激、情绪产生的机制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情绪的产生机制和识别方法;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方法。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情绪概述

一、情绪的含义

二、情绪的分类

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及情感的种类

四、情绪的功能

第二节 情绪的产生与识别

一、情绪的产生

二、情绪的识别

第三节 情绪调节与控制

一、情绪智力

二、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5、小结

情绪是人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体验,可以分为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四种基本情绪,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一些复合情绪,具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表现形式。情感是更稳定、深刻和持久的情绪体验,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情绪对人类的认知、健康等都有重要影响,很多心理学家对情绪的产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展出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学说等情绪理论,我们可以通过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语调表情等外在表现和生理反应来识别情绪。情绪智力是情绪调节能力的一种体现,可以通过一些工具进行测量,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调节和控制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第八章 人格及其发展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人格和健康人格的含义和结构及其毕生发展过程、了解健康人格的培养途径、了解创造性人格的特征、结构及培养方法。

2、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

人格的概念、人格的结构理论、发展理论、创造性人格的特征和结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格的含义和人格结构理论;健康人格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方法。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含义和特性

二、人格的结构

第二节 健康人格

一、健康人格的含义

二、培养健康人格

第三节 创造性人格

一、创造性人格的特征及结构

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第四节 人格的毕生发展

一、人格毕生发展的含义及特点

二、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

5、小结

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具有相对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制约性,其结构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系统三个成分。人格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展,受遗传、环境和实践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并表现出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天赋性与后天性统一等特点。健康人格是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不同心理学家对其含义的阐述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健康人格可以通过一定方法进行培养。创造性人格是个体创造性行为中的人格因素,也可以通过一定方法进行培养。

第九章 塑造健康的人格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等概念的含义、了解优良性格和自我意识的培养及不良性格的克服方法。

2、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

气质、性格、自我意识、气质类型和性格类型的相关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优良性格的塑造和不良性格的克服。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质

一、气质与气质类型

二、气质的作用

三、气质的测量

第二节 性格

一、性格的结构

二、性格的类型

三、塑造优良的性格

四、克服不良的性格特点

第三节 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四、自我意识的调控与培养

5、小结

气质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对人格的发展、职业适应性等方面有很多影响,并可以通过行为评定、问卷法等方式进行测量。性格是表明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并且表现在他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的个性心理特征,由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四方面组成,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有多种理论描述,如机能类型说、向性说等。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克服不良的性格特点,塑造优良的性格。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认识,其发生发展经历了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三个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定方法对自我意识进行调控和培养。

第十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辅导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了解青少年心理辅导和矫治的内容和方法、掌握挫折和适应的知识。

2、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

心理健康、挫折、适应、防御机制、神经衰弱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和恐怖症、各个流派的心理矫正方法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矫治方法。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二、青少年心理辅导

第二节 挫折与适应

一、挫折

二、适应

第三节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辅导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二、中学生心理辅导与矫治的方法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5、小结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个体适应良好,并能充分发挥身体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可以用一定的标准加以衡量。青少年心理辅导正是运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帮助青少年重塑健康的心理。因为个体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挫折,从而产生攻击、固着、冷漠、退化等情绪和行为变化,虽然自己可以采用合理化、投射、压抑等方法进行心理防御,但效果不一定很好,应该帮助他们采用更好的适应方法,比如理智地压抑、升华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神经衰弱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和恐怖症,可以通过心理分析、行为疗法等方法加以治疗。大学生也有其常见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增进其心理健康。

第十一章 品德的形成与改变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品德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掌握几种重要的品德形成理论、了解品德不良的转化与矫正。

2、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

品德、品德不良、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价值澄清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种重要的品德形成理论;学生品德不良的表现及其矫正。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品德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一、品德的含义及其心理结构

二、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价值澄清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 学生品德不良的转化与矫正

一、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表现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

三、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治

5、小结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基本成分,这三种成分的形成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许多心理学家发展了各自的品德理论,如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拉斯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有些学生会出现品德不良的情况,品德不良有其自身的心理表现和产生原因,并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加以矫治。

第十二章 学校群体心理与学校人际关系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几种群体心理效应、了解班集体的概念和班集体心理、了解学校人际关系的意义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掌握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

2、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

群体、群体心理、班集体、学校人际关系、社会助长作用、社会致弱作用、社会惰化作用、从众、服从、去个性化。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班集体和班级群体的区别和联系;学校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完善;学校人际关系的测量。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与群体心理

二、群体心理效应

第二节 班集体心理

一、班集体概述

二、班集体的心理气氛

三、班级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心理

第三节 学校人际关系

一、学校人际关系的意义

二、学校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学校人际关系的测量

5、小结

人们按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则,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并相互制约,就形成了群体,并在群体活动中形成一些共有的群体心理现象,如社会助长和社会致弱、社会惰化、从众等。班集体是一种特殊的群体,由班级群体发展而来,有其自身的心理特征,如活动积极性高、成员之间人格平等等,需要经过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才得以形成。班集体有其心理气氛,也就是班风,受集体舆论、凝聚力等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使其为班集体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学校人际关系是学校成员之间在教育实践中,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对群体凝聚力、活动效率等有较大影响,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建立和完善,也可以通过社会测量法等方法加以测量。

第十三章 教学心理与课堂管理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策略、了解几种常见的现代教学方法、掌握一定的课堂策略和因材施教策略。

2、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

教学心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掌握学习、因材施教。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模式、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的掌握;因材施教的方法。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心理

一、教学设计模式

二、教学策略

三、现代教学方法

第二节 课堂心理气氛

一、课堂心理气氛的含义及其类型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条件

第三节 课堂教学管理

一、有效教学的模式

二、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第四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个别差异

二、因材施教的心理学问题

5、小结

教学心理是从教师的角度揭示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为有效教学提供操作上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教学设计模式、教学策略和一些现代教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班上各种心理和社会气氛共同构成了课堂心理气氛,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如果课堂中出现了问题行为,教师要加以适当的矫正,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并能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从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心理学科中提炼出来的一门课程,对师范类学生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套适用于多学科的学习方法,同时,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

六、教学时数分配

《心理学》 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 54 学分: 2

章次

各章标题名称

讲授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辅导学时

备 注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导论

4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原理

4

第三章

学习动机与兴趣

4

第四章

认知过程与认知学习策略

6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4

3

第六章

智力与智力开发

4

第七章

情绪及其调节

2

第八章

人格及其发展

4

第九章

塑造健康的人格

2

第十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辅导

4

第十一章

品德的形成与改变

4

3

第十二章

学校群体心理与学校人际关系

3

第十三章

教学心理与课堂管理

3

七、教材及参考书

1.李新旺主编:《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版。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八、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

媒体要求:多媒体教室。

九、其它

讨论课: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育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作业:要求学生从学科角度出发,结合自己实际撰写一篇论文。

制 订:心理学教研室

执笔人:王小新、程永佳、陈兰江    

审定人:张秋菊

二○○五年十月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