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学时数: 18 学分:1 适用专业:师范类文、理各专业本科生
一 、 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研究方法,把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根植于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教育和各个阶段中,加强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过程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的状态、水平和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将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把理论知识灵活性、创造性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情境中。为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最大限度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 。
二 、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教师专业发展是Betway官方客服教师教育平台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主要是针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师范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对于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意识和加强专业技能有重要意义。该课程着眼于师范生的职前培养,是一门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第一,理论引导。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及其规律,从理论方面对师范生(教师)进行引导强化,增加他们实现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行动自觉性。第二,技术支持。从技术角度,指出实现教师发展的一系列实战技巧,帮助教师找出存在的不足,指明前进的方向,快速实现从师范生、新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转型。第三,通过教师个体的终身学习和反思,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并最终提高整个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的水平。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框架,正确认识教师的专业属性,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基础、专业基础和社会基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结构(横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纵向),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尤其是批判反思对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作用。掌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常用的反思方法,学会使用反思工具分析自己的教学,学习新教师亟需解决的教学技能技巧问题。为今后教学增强入职的适应能力,缩短入职的适应时间,自觉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师专业论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演变趋势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明确教师的专业属性,并对影响教师专业化的各种因素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增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2.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教师队伍建设的演变趋势。理解专业建立的标准,职业和专业的区别,教师的专业属性。掌握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教师专业化的理论框架,教师专业化的个人基础、教育基础和社会基础。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专业 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属性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框架
难点: 教师的专业属性
4. 教学内容
• 教师专业及其专业化社会( 1学时)
• 专业和专业化
• 专业的界定
• 职业、专业、半专业
• 教师专业属性和专业化
• 世界教师队伍建设的趋势( 1学时)
• 教师专业化是社会变迁与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
•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 教师专业化是教育实践的呼唤与教育理论的回应
• 全面审视教师专业化的过程( 1学时)
• 对传统教师专业化模式的反思
• 教师专业化过程的全面分析
• 现代教师专业化理论框架( 2学时)
•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
• 教师专业背景的改造是教师专业化的中间环节
• 社会对教师专业的承认与支持构成教师专业化的外部保障
5.本章小结
本章的通过世界教师队伍建设的趋势分析,指明实现教师专业化是世界各国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经验的共同总结。根据专业划分的标准,教师职业目前处于半专业状态。
传统的专业化模式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善的专业标准,而非一条专业化途径。通过对教师专业化过程的全面分析,我们知道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全面努力的过程:多主体;是一个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多内涵;是教师与教育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多背景;是教师个体的持续社会化过程:多阶段。
教师的整体的专业化与教师的个人背景、专业背景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其中个人反思和终身学习对教师个人背景影响深刻,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知识整合、临床实习、专业增权分别构成了教师专业化的课程基础、实践基础和学术基础,对教师专业背景的改善有重要意义,是教师专业化的中间环节。教师物质待遇、职业声望的提高,教师组织的加强,资格证书的实施构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外部保障。
第二章 教师发展论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结构和发展阶段,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职业 /生命周期标准理论、心理发展标准理论、教师社会化标准理论、“关注”研究标准理论、综合研究标准理论。理解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区别,“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师专业结构 。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结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
难点:教师专业阶段划分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演变( 1学时)
• 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
•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及其问题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结构( 1学时)
• 教师专业发展的认定
• 教师的专业结构简析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2学时)
• 职业 /生命周期标准划分理论
• 心理发展标准划分理论
• 教师社会化标准划分理论
• “关注”研究标准划分理论
• 综合研究标准划分理论
• “自我更新取向”标准划分理论
5.本章小结
本章指出了教师专业发展从研究“教师专业化”到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演变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由关注改善教师外部经济地位、工作条件的“工会主义”向关于提高教师内部人员从业标准和规范的“专业主义”转变,由关注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化到关注教师个体的主动专业发展的转变。 指出了现有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主要课题及其存在的局限性。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在专业发展中的地位有所忽视。
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进行考察,是教师的专业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本章从教师的教育信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五个方面的“横向剖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并强调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因素。
在从横向角度认定了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也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纬度之后,本章又对教师专业特质如何在“纵向展开”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标准,并进一步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其中主要介绍了职业 /生命周期标准划分理论、心理发展标准划分理论、教师社会化标准划分理论、“关注”研究标准划分理论、综合研究标准划分理论、“自我更新取向”标准划分理论。
第三章教师反思论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批判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掌握常用的批判反思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教师进行批判反思的重要性,教师如何使用“同事实践审计”。理解反思最主要的特征是寻找假定,什么是“批判性”反思。掌握教师进行批判反思的四个角度,教学日志、教师学习审计、角色模型、生存忠告备忘录、教学录像、学生学习日志、学生学习文件夹、批判事件调查表的使用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什么是批判反思、教师从自传学习和学生反馈中认识自己的方法
难点:反思的特征是寻找假定、 批判反思的特征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成为批判反思性教师( 1课时)
• 何谓批判反思型教师
• 进行批判反思的四个角度
第二节 教师进行批判反思的方法( 4课时)
• 从自传学习中认识自己
• 从学生反馈中认识自己
• 从同事感受中认识自己
• 从文献批判中认识自己
5.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了如何认识自己潜在的模式假定、规范假定和因果假定,使自己的反思具有批判性。
接着阐述了教师进行批判反思的四个角度:教师作为学习者和作为教师的自传、学生的眼睛、同事的感受以及理论文献,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的思想基础,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满足学生的需要,创建民主的课堂。
从教师进行批判反思的四个角度引申出不同的反思方法,分别介绍了教师如何利用作为学习者参加研究生学习、职业培训研讨会、学术会议时的经历进行反思,作为教师如何用教学日志、教师学习审计、角色模型、生存忠告备忘录、教学录像进行反思;如何使用学生学习日志、学生学习文件夹、学生给继任者的信、批判事件调查表等进行反思,从学生眼中理解课堂教学;通过阅读批判反思文献、成人学习和成人教育思想等反思自己的教学,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原理、课堂中的权力机制、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如何在和同事的合作和文献的阅读中解决问题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四章 教师实践论
1.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教师的组织者、交流者、激发者和管理者角色要求,以及教师胜任这些角色所需要具备的核心技能,初步具有应对课堂挑战的能力。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教师的组织者、交流者、激发者、管理者角色要求;教师常见的交流障碍;封闭型、盲目型、隐蔽型、开放型教师交流风格的主要特征;引起教师焦虑的常见情景;教师职业压力倦怠产生的原因。理解教育目的(目标)的多种来源、种类和水平;什么是教学策略,选择教学策略的标准;动机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教学规则与教学程序的区分;教师焦虑的控制控制策略。掌握小组教学分组的依据和小组的类型;常见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有效班级管理的七个一般性特征;程序设置的五个要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学目标确立的来源 小组教学的分类依据 教师的交流风格 规则与程
难点:教师在交流时减少焦虑的策略 教师使学生获得参与性的策略
4.教学内容
• 组织者角色
• 目的设定
• 选择教学策略
• 组织学生小组
• 交流者角色
• 认识你自己和他人
• 采用灵活的交流风格
• 减少交流焦虑
• 激发者角色
• 理解动机
• 获得参与性
• 应对压力
• 管理者角色
• 形成一个班级管理的平台
• 形成规则与秩序
• 形成开始和结束的班级程序
5.本章小结
本章讨论了目的和目标对课程和个别化教学的重要性,这些目标指导教学策略的类型,即你选择什么样的策略来满足学生教学、情感和生理上的需要。最后我们指明了在成功的课题上,把学生组成小组的重要性及在实施小组教学所要注意的问题。
有效的交流对于教学成功和学校改革有重要影响,我们分析了交流的基本过程,常见的交流风格以及成功交流的障碍,特别注意到了新教师在交流中的焦虑,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训练策略。
教师的动机水平对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密切相关。我们首先分析了影响动机的多种因素,接着我们介绍了增强学生参与性动机的激发技术和策略。只有激发了我们自身的动机,激发他人的动机才会成为可能。减轻教师的压力和职业倦怠可以使新教师成长为富有成效的教师。
对于一名新教师来说,班级管理很容易出现问题,要形成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提前设置规则和程序会有所帮助,一致的、公平地实施的规则,支持一个特定目的的规则,被教导者示范过的规则和行对,都会对一个有序的学习环境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效果。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针对师范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需要有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基础。它与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教育评价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密切关系。了解教学学中教育活动的教育者、学习者、教育中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基本要素,教师角色、教学风格,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内涵、过程与途径,学生的本质特征、地位、作用、学习风格,良好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构建的基本策略;课程的涵义和类型、教学的涵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课程目标和内容确定来源和基本环节,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的涵义和方法、教师评价涵义和方法;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如调查法、访问法、测量法等。
六、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章次 | 各章标题名称 | 讲授 学时 | 实验(实 践)学时 | 辅导 学时 | 备 注 |
第一章 | 教师专业论 | 5 | 0 | 0 | |
第二章 | 教师发展论 | 4 | 0 | 0 | |
第三章 | 教师反思论 | 5 | 0 | 0 | |
第四章 | 教师实践论 | 4 | 0 | 讨论课 2学时(机动) |
七、参考书目
•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0。
• 【美】布鲁克菲尔德著,张伟译 :《批判反思型教师AB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
• 【美】麦金太尔,【美】奥黑尔著,丁怡等译:《教师角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7。
• 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7。
• 刘捷著:《专业化:挑战 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9。
八、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主要采取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多媒体教室。
九、推荐相关专业书籍
• 李其龙,陈永明主编:《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
•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1。
• 张维仪主编:《教师教育 ——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透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 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0。
• 王斌华著:《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0。
• 【美】佩尔蒂埃著,李庆,孙麟译:《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5。
• 【美】巴里斯,【美】爱丽斯著,袁坤译:《培养反思力:通过学习档案和真实性评估学会反思》,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7。
• 【美】费奥斯坦,【美】费尔普斯著,王建平等译:《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8。
• 【美】阿哈,【美】霍利,【美】卡斯滕著,黄宇,陈晓霞,阎宝华等译:《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9。
• 【美】埃伦·韦伯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有效的学生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 【美】 詹姆士·鲍勃汉姆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十、其他
考核方式: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小论文。
制定:教育学教研室
执笔人:侯彩颖
审定人:陈俊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