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张正旺教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陈有华研究员莅临我校并在生物东楼报告厅作报告。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于飞主持报告会,学院师生等150余人参加。
张正旺教授的报告题为“中国候鸟的迁飞通道及其保护”,张正旺从候鸟迁徙与主要类群、中国候鸟的迁飞通道、中国候鸟保护的成效与挑战以及今后保护中国候鸟迁飞通道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介绍。他指出,我国有全球近一半的候鸟迁徙通道,中国鸟类受胁原因主要有栖息地破坏和人类活动干扰。栖息地丧失、非法捕猎和食用、外来物种入侵等均会导致鸟类多样性下降。随着我国候鸟保护管理体系逐步构建,候鸟保护的国际合作显著增强,濒危鸟类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但迁徙候鸟的保护仍然面临严峻形势,未来需加强对鸟类的调查监测和科学研究。
陈有华的报告题为“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格局与风险建模”,他从多样性与气候和人类干扰、多样性模式的定量化、野外多样性分布与维持机制、多样性估计及多样性灭绝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介绍。针对如何有效评估和保护物种的问题,基于“木桶理论“建立了生命策略指数(LSI)模型。就生物多样性分布模式统计方法和指标,构建了分布聚集指标体系,开发出多样性估算工具。此外,他指出两栖动物是对气候变化极端敏感的类群,更易积累气候债务,特别对热带地区的无尾目将面临更高的气候债务灭绝风险,应对当前和未来进行全面评估以制定合理的保护对策。
报告结束后,参会师生就中国候鸟的迁徙和保护、脊椎动物灭绝债务与保护等问题与两位专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专家简介:
张正旺,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世界雉类协会会长、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鸟类学家联合会委员、IUCN鸡形目鸟类专家组成员、国家湿地科学委员会委员,《Avian Research》《生态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长期从事珍稀濒危雉类保护生物学、鸟类多样性与保护、鸟类繁殖生物学与行为学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专题等项目30余项,发表SCI等论文120多篇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等。
陈有华,博士,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2017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2017年4月-2017年11月在阿尔伯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同年11月底回国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生态统计建模、宏观生态保护与计算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SCI论文百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Science Advances,PNAS, Ecology,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Global Change Biology, Conservation Biology, Biological Conservation等TOP期刊。
(生命科学学院 侯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