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应我校邀请,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孔维栋在生物报告厅作了题为“青藏高原土壤微生物定殖、分布格局与固碳潜力”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助理王海磊教授主持。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除地球南北极外的第三极。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正受到极大影响。孔维栋首先介绍了青藏高原冰川-荒漠-草原的环境特点,然后以青藏高原冰川融化退缩为背景,对土壤微生物如何在青藏高原定殖、微生物群落结构如何演替、土壤固碳微生物的分布格局与固碳潜力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孔维栋着重强调了青藏高原不同环境下固碳微生物的固碳潜力,充满趣味性的指出极端环境下固碳微生物的“富贵病”,即在富营养环境下,固碳微生物不固碳,在贫营养环境(如冰川退缩线)大量固碳,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讲解。短短两小时,孔维栋用青藏高原这一特殊极端环境中的研究成果,向与会的130余名师生生动展示了极端环境下“微生物定殖-群落演变-群落稳定-固碳微生物分布与固碳潜力”的完整研究链条,也为在座师生进行微生物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最后,孔维栋介绍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组成和招生情况,为生命科学院立志继续深造的学子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报告结束后,孔维栋研究员就在座师生提出的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极端环境微生物样品收集、稳定同位素野外实测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和耐心指导。
专家简介:孔维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南非University of Pretoria 微生物生态与组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长期研究青藏高原、南北极等极端环境中土壤/水体微生物生态学与碳氮循环过程及其对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与美国、加拿大、英国、芬兰及南非等国家开展大量三极地区微生物生态学合作研究、学生交流互访,并应澳大利亚环境与能源部南极司(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邀请,参与撰写了外来微生物物种对南极生态系统影响的风险评估报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及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等。
(生命科学学院 王瑞飞/文 张 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