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水产一级重点学科
水产一级学科是基于水产养殖学科发展起来的,2012年10月,河南省教育厅发布豫教高〔2012〕186号文件,水产学科被评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点拥有1个本科专业、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水产研究所等,是目前我省唯一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水产学科。学科点在教学、科研人才队伍、教学与科研实验室、科研软件方面基础雄厚。该学科点自建立以来,不仅为我省培养了一大批科研、教育和管理人才,而且科技研发上成果丰硕。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4部,承担了40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并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0余项。 其整体实力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地位,在我省则处于领先水平。
水产业是中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效农业范畴,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2010年河南省水产养殖面积已达到25.0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达70余万吨,水产行业总产值达62亿元。水产业已经成为我省大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高效低碳的现代渔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渔业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本学科点建设在我省社会与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水产学科已形成三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方向一:水产动物免疫和病害控制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水产经济动物免疫、疾病发生机制和病害控制技术。研究环境因子对水生动物免疫和疾病发生过程的影响。通过研究鱼体多个相关免疫因子变化,评价鱼体免疫水平和健康状况,从而建立疾病发生早期预警系统;从鱼病发生的环境因子、鱼体和病原体等方面综合研究和建立鱼类疾病防控的关键技术。该方向不仅研制了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而且研制了超声波和食盐辅助浸浴法高效导入疫苗技术,为鱼类免疫技术的推广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研究鱼类免疫和抗病相关基因的演化、功能及其体外重组表达和利用。重点以抗菌肽基因为研究对象,研发高活性抗菌肽。
方向二:水产动物营养调控与酶制剂研发
本方向致力于水产动物饲用酶制剂菌株选育与鱼类营养素转运生理学研究。结合河南省生态环境特点,进行区域性微生物资源调查,从极端生境中分离能够产生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及蛋白酶、淀粉酶的菌株;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定向获取具有特定功能的的饲用酶制剂;通过“理性”设计,获取固定化酶;已开发系列酶制剂稳定剂、低聚木糖、低聚甘露糖等下游产品。在鱼类营养素转运生理学方面,主要进行鲤鱼、尼罗罗非鱼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氨基酸转运载体、肽转运载体的组织差异、发育变化及营养调控研究,其中氨基酸转运载体的研究成果被收录为我国水产养殖技术领域重要研究成果。
方向三:水产动物育种与增养殖
本方向研究重点是河南省优质土著鱼类,如黄河鲤鱼、淇河鲫鱼的提纯复壮,同时,对罗非鱼、鲇鱼、泥鳅、中国大鲵等名特优水产养殖种类的育种与繁育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参与制订了河南省主要水产养殖品种黄河鲤鱼的种质标准;建设了淇河鲫种质资源天然生态库,培育了淇河鲫纯系亲本,促进了淇河鲫的养殖推广;通过细胞生物学技术方法,培育了黄河鲇全雌三倍体,为河南省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探索了新的途径;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完成了萨罗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的人工正、反杂交,获得了批量正、反交F1代,确定了罗非鱼耐盐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进行了罗非鱼耐盐性状QTL定位研究。
本学科点建设总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总体目标:本学科点建设成为立足中原渔业经济发展,凸显北方内陆水产特色,全面提升水产水平,把本成为在省内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水产教育与科技人才培养、水产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水产技术社会服务基地。
近5年目标主要为:
1 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学术带头人和骨干;
2 获得省部级水产养殖重点实验室;
3 获得水产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