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应邀来到河南省濮阳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站讲学
2024年6月19日上午,应河南省濮阳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站邀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莅临生态站,作题为“脊椎动物重要适应表型在鱼类的早期演化”的学术报告。报告由生态站副站长于飞主持。
何舜平研究员首先以人类的起源问题开始本次的报告,简要介绍了人类为何是从鱼类进化而来;接下来介绍了鱼类的起源以及脊椎动物的遗传机制,主要从鳍条转变为四肢、呼吸方式转换两方面展开。在研究进行过程中,发现基因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不仅在运动、呼吸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促进心室发育、提升抗焦虑的能力。最后对鱼类深海极端环境适应做了详细的讲解,其中包括对深海环境、深海探测器、深海鱼类及其演化历史、表型变化和适应性演化的简要介绍。
专家介绍:何舜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成果被选入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研究成果包括:(1)东亚鱼类多样性历史的系统发育重建,主导了鲤形目鱼类系统学研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2)极端环境适应性进化,基于多组学数据深入探究了青藏高原和深渊极端生境下鱼类适应性进化的造传基础;在青藏高原裂腹鱼类中发现了同域成种现象并解析了其分子机理;(3)解析了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转变过程的遗传机理。先后主持和承担了欧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863项目和973专题等重要课题,主导提出“万种鱼基因组计划(Fish10K)”。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发表杂志包括《Cell》、《Nature》、《Nature Ecology &Evolution》、《MolecularBiology and Evolution》、《MolecularEcology》、《Molecular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等国际著名期刊。
(河南省濮阳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站 王磊 张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