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河南省濮阳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Puyang Field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for Yellow River Wetland Ecosystem, Henan Province
研究站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导航栏  研究站概况

河南省濮阳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概况

发布时间:时间:2023-05-29    浏览次数: 21

河南省濮阳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一、平台基本概述

河南省濮阳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渠村镇(35.36°N115.01°E),依托Betway官方客服,并于 2017 年与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共建,20188月开始对外全面开放合作,2020年成为河南省建立的首批省级野外台站。研究站野外黄河滩区拥有72.4 hm2野外监测场,包括已建设的8块长期监测样地,综合实验场,综合模拟实验区,气象观测场等。台站目前拥有同位素测定系统、气相色谱仪、土壤呼吸仪等设备60余台(套),总价值2600余万元。该台站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平台,也是《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河南黄河湿地保护的重要技术保障基地

二、研究方向概述

1、方向特色与优势

河南省濮阳黄河湿地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研究方向如下:

(1)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健康评估和风险预警;

(2)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动态及保育;

(3)黄河湿地物质循环、污染控制及其功能过程;

(4)黄河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与修复;

(5)河南黄河湿地综合利用技术集成。

2、各方向开展的科研创新工作(承担国家、省、企业重大、重点科研任务情况)

2021年度野外站各项科研实验进展顺利,申请国家级、省级等各类科研项目9项,到账经费370万元同时在科普宣传、示范服务等方面都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3、取得的典型创新成果(基础研究偏重学术影响,应用研究偏重社会服务)

2021年度野外站在黄河滩涂湿地土地类型转换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微生态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通过定位监测研究了黄河滩涂河南段4种湿地(河滨低滩湿地(RLW)、河滨高滩湿地(RHW)、垦殖湿地(CW)、中生化湿地(MW))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并从微生物角度分析其差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开垦活动改变了土壤中碳和氮的分布模式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CO2N2O累积排放量在CW中最高,分别是其他湿地的2.10-10.71倍和3.19-8.61倍,而CH4累积排放量在RLW中最高。温室气体通量与细菌OTUsShannon指数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C、N和水分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演化的主要因素,对温室气体通量有影响。总碳、溶解有机碳和C/N对放线菌有显著影响。

三、人才队伍建设

(一)平台目前人才队伍状况

本台站现有科研队伍成员总数为49人,研究人员30人,技术人员14人,管理人员5人;44人具有博士学历,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讲师17人,实验师2人。

(二)团队成员对平台发展的贡献

1、平台负责人情况

(个人概况、国内外学术任职情况、承担国家级(省、企业)重大科研课题、主要学术(产业化)成就等)

陈广文,河南省濮阳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Betway官方客服党委副书记,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专家、教育部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进出口生物安全学会副会长,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省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动物分类学报》编委、《动物学杂志》编委,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

主要从事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专题、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教育部教师教育改革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基金等20余项,河南省重大公益项目1在SCI源期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作为主持人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团队、国家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国家质量工程项目4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在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教材6部。

2、主要学术骨干情况

(个人概况、国内外学术任职情况、承担国家级(省、企业)重大科研课题、主要学术(产业化)成就等)

(1)董自梅,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濮阳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河南省动物学会理事长,全国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特邀编委。主要从事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组织再生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完成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教学改革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河南重大公益项目1项。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主持人。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3项。参编的《普通动物学》、《动物学实验技术》2部教材被评为省级规划教材。

(2)于飞,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站副站长,Betway官方客服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委员、生态学系主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首届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启航奖获得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动物学会秘书长,国际动物学会动植物关系工作组成员,教育部学科评估和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中国科协/教育部英才计划导师,中国生态学会、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林学会会员。河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各1项,荣获河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外国专家局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等资助,作为研究骨干参加河南省重大专项1项。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计划子专题和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5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写专著2部,授权专利2项。荣获河南省文明教师、首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国家林业局全国梁希论文奖、Betway官方客服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立德树人先进个人等荣誉。

(3)李英臣,讲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站副站长。长期从事湿地生态学领域相关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碳氮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先后前往美国佛罗里达州,巴基斯坦达卡等地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在黄河下游进行长期监测,对黄河下游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类型土壤碳氮磷元素迁移转化及其对水沙变化的影响进行长期模拟跟踪研究。现以黄河下游流域为研究对象主持教育厅项目1项,以项目骨干成员参加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及青年基金项目3项,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荣获Betway官方客服优秀教师,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荣誉。

(4)马剑敏,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生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生态学学会理事,Betway官方客服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长期致力于水体污染与生态修复和黄河滩涂湿地碳氮循环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大型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及其在植被恢复重建生态工程方面的应用、研究水体氮磷浓度与生物操纵效果的关系及机理、研究黄河滩涂农田化背景下温室气体排放变化和滩涂湿地修复等,在湖泊湿地水生植被恢复重建实践方面居于国内先进水平。先后参与了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水体污染控制重大科技专项参与了北京2008奥林匹克公园5万平米人工湿地的设计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8部,取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

(5)张丽霞,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会理事,河南省动物学会理事,教育部学科评估和学位中心通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主要从事两栖动物生活史理论进化领域的研究工作。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荣获河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Betway官方客服杰出青年基金等资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三版、第四版编写工作。荣获全国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Betway官方客服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河南省教学技能比赛三等奖等荣誉称号。

(6)侯翠翠,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湿地碳氮循环循环、湿地修复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基础研究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Betway官方客服十佳优秀教师,Betway官方客服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荣誉。

(7)朱红雷,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主持省教育厅项目2项,校级项目2项,横向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三)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培养

12021年培养引进学术领军人才情况

22021年培养引进博士学位人员情况

2021年度野外站团队引进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人:刘森、郭东革、张岗岗、李宁。

32021年新增教授情况

2021年度野外站团队张丽霞聘任为教授,张婵聘任为副教授,团队建设成效显著。

4、青年科研人才发挥作用情况

2021年度野外站团队骨干1人获得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项目资助,2人获得河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对台站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四、体制机制创新

1、平台规章制度、奖励激励机制建立及实施效果

野外站坚持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在Betway官方客服生命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建立野外研究站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每届任期1年,负责审订台站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组织台站的科学研究及学术活动,实施对外合作与交流。2021年度野外站不断健全和完善台站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管理体制、人员聘任和考核制度、相关绩效奖励分配制度、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使用与管理办法等,通过探索管理机制创新,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台站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协同创新开展情况

本着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安全可控、持续发展的原则,野外站仪器设备设施、观测和实验数据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长期科研样地的管理规范和资源共享机制,对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开放科研样地资源,成为服务高水平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合作基地,并提升台站的科技创新活力、科技支撑能力和科技示范与服务水平。目前已有来自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河南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所在野外站开展交流和合作,仪器设备在一定允许范围内对合作单位开放共享。

依托野外站以及Betway官方客服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平台,瞄准国际生态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目标和战略,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国内,与河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黄河流域水文调控、物质循环、湿地农业、生态修复等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与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濮阳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建立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和生态农业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基地。2021年度开展各类国内交流30余次。在国际上,与美国Everglades大沼泽湿地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滩涂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与波兰Warsaw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合作开展湿地水文循环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景观生态学与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流域景观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研究,与肯塔基大学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和流域生态治理的研究。

3、依托学院支持情况

Betway官方客服生命科学学院落实台站建设和运行所需相关条件,提升台站的创新能力和活力加强台站条件保障能力建设2021在大型仪器设备购置方面给予250万元大型设备购置经费。

五、学术交流

1、举办国际、国家、省级学术会议情况

12021530-31日,成功举办中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与土壤生物学术会议”。

220211030日,成功举办河南省动物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320211231日,成功举办河南省濮阳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站学术委员会会议

2、团队成员被上述大会邀请作学术报告情况

(1)中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与土壤生物学术会议:于飞副教授向大会作题为秦岭松栎林建群种更新格局对种子扩散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响应的报告;蔺庆伟博士后向大会作题为黄河滩涂河南段不同土地类型碳氮格局及微生态效应的报告。

(2)河南省动物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董自梅教授向大会作题为中国淡水三肠目涡虫研究进展的报告。

(3)河南省濮阳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站学术委员会会议:陈广文教授向大会作2021年度野外观测站工作总结报告。

3、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学校讲学情况

1202158-10日,著名森林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赵士洞研究员在生物报告厅分别作了题为中国的森林及林业:成就、问题、愿景及相关议题长期生态学观测及研究:起源、进展及新方向的系列学术讲座。

22021522日,华中师范大学张洪茂教授在生物东楼报告厅作题为种子扩散:植物对鼠类的操控的学术报告。

3202191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花保祯在勤政楼第三会议室做了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致胜技巧的专题讲座。

六、存在问题及不足

2021年度野外站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基本完成预定目标。但在野外站科研成果产出、合作交流、运行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如下:

(1)科研成果整体产出较多,但是高水平成果不突出,科研获奖较薄弱;

(2)受疫情影响,线下合作交流变少,影响交流的质量和效果;

(3)运行管理方面制度基本完善,但是在具体执行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七、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

(1)基础和配套设施完善计划

对2021年度购置碳同位素分析仪、微波消解仪等大型仪器进行培训,投入使用。对水文水质监测系统、无人机系统、红外相机等监测设备投入使用并开始持续获取数据,加强野外动植物监测成效。

对野外站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升级,重点加强野外气象观测场规范建设,气象场面积扩大至50×50 m,增加人工气候箱、蒸发皿等设备;规范野外综合观测场和辅助试验场,划定永久观测样地和实验区;酌情增加枯水期河道裸露滩区监测点;增加模拟试验场的研究内容,包括外源营养输入模拟等,加强环境因子对湿地影响研究。

(2)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

台站预计培养青年骨干教师2名,新增高级职称人员3-5人,新引进博士12名,形成稳定的高质量科研团队1-2个,加强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使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在人才培养方面,2022年度预计培养本科生60人,硕士研究生8-12人,博士研究生3-5人。这些人才的培养,对推动台站建设及学科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3)科研成果及预期成果

依托野外站,加强科研成果产出,拟申报国家及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3-5项,新增科研经费200-300万元。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5-10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