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陆渔文化
|  
渔俗丨内陆渔文化习俗(四):赠送与祭祀

渔俗丨内陆渔文化习俗(四):赠送与祭祀

发布时间: 2022-02-09     浏览次数: 211

(一)赠鲤

赠鲤的习俗从春秋时期鲁昭公赠孔子鲤鱼时就开始流传了,鲤作为礼物在婚嫁事宜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宋代,女方回礼用到鱼和箸。《东京梦华录》记载:“女家以淡水二瓶,活鱼三五个,箸一双,悉送在元酒瓶内,谓之‘回鱼箸’。”[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回鱼箸礼仪中的鱼和筷子,均为祈子的吉祥物,且“鱼”谐音“如”,则取“如意”之意,“箸”谐音“注”,取其“注定”之意。这种把鱼作为定亲礼的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行,北方很多地区以鲤作为定亲的六样礼或八样礼之一,用来象征喜庆、福气。

在浙东一代,新人结婚时有“鲤鱼撒子”的婚俗,新媳妇下花轿时,婆家的人随手把一些铜钱或硬币撒在地上,寓意“子孙满堂”[ 聂济冬:《有关鲤鱼的民俗及其成因》,《民俗研究》,199703期,第58页。]

 

究其原因,一来是鲤旺盛的繁殖能力,迎合了中国传统中人们对多子多福、人丁旺盛的幸福生活的期盼;二来鱼离不开水的情谊正是夫妻之间感情深厚、关系密切的真实写照,以鱼水之情比喻夫妻之情,正是希望新人婚后的生活能和和美美、相亲相爱,是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

 

(二)祭祀

和其它鱼类相比,鲤是人类生活中出现最早、和人的关系也最密切的一种鱼类。与其他鱼类最大的不同就是鲤既是人类喜爱的食物,又是被奉为通灵的神物。因此,很多地区有用鲤祭祖的传统。

南方人通常不食鲤,但祭祖绝对少不了鲤,形式也多种多样。广东一些地区在祭祖时会选取一尾活的红鲤鱼,给鲤灌上酒,寓意净化灵魂、消灾除厄,如果红鲤鱼跳动起来,则代表着来年的生活可以更上一层楼。在苏北祭祖,祭台上会摆鲤、猪头和公鸡,祭拜者集体跪拜在台前,同时还有人一边念祭词,一边上贡品。浙江台州有初三接土地爷的习俗,传说土地爷会在十二月廿七到天上娘舅家拜岁,正月初三夜才回来,所以要在这一天傍晚接土地爷,接土地爷前要先将包袱、雨伞准备好,桌上放上大活鲤鱼、水果和其他食物,点三支香,出门朝西北方向走,打着伞将土地爷接回,第二天还要再去祭拜土地爷,以保佑这一年五谷丰登,门头顺当。

除祭祖外,还有各种祭天、祭神活动。宁波商人在农历五月初五“请财神”时也要祭两条活鲤鱼,祭完后由两人同时放入江河,以祈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湖北省新洲县(今武汉市新洲区)渔民在每年客商买得鱼苗后,即在江边焚香烧纸;过春节,人们习惯用鲤鱼敬神,有“鲤鱼跳龙门,步步跳,步步高升”的兆语。新洲县渔民旧时用鲤鱼敬神很虔诚,但建国后,此种习俗逐渐消失了[ 李德复,陈金安:《湖北民俗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也有一些地方不能把鲤为祭祀品,例如山东某些地区禁止用鲤祭祖,这与孔家“二世祖”孔鲤有关,孔氏族人为了避讳孔鲤的名讳,在祭祀时一律不用鲤鱼,并将鲤鱼也改称为“红鱼”,这个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日。


(于瑞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