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陆渔文化
|  
渔俗丨“鱼跃拂池”——周代葬鱼制度

渔俗丨“鱼跃拂池”——周代葬鱼制度

发布时间: 2022-01-17     浏览次数: 400

在我国的墓葬遗址中,有大量铜鱼、石鱼散落于棺外,不少学者都已关注到这些鱼形物,它们与墓主人相距较远,似乎并非用作装饰品,也并不是人为摆放,而是作为装饰棺椁的物品无意掉落下来的。

《礼记·丧大记》对周代不同等级的棺椁装饰物进行了详细的记载:“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黼荒,火三列,黻三列,素锦褚,加伪荒,纁纽六,齐五采,五贝,黼翣二,黻翣二,画翣二,皆戴圭。鱼跃拂池。君纁戴六,纁披六。大夫画帷,二池,不振容,画荒火三列,黻三列,素锦褚,纁纽二,玄纽二,齐三采,三贝,黻翣二,画翣二,皆戴绥,鱼跃拂池。大夫戴,前纁后玄,披亦如之。士布帷,布荒,一池,揄绞,纁纽二,缁纽二,齐三采一贝,画翣二,皆戴绥。士戴,前纁后缁,二披用纁[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94页。]

其中涉及的装饰物包括:龙帷、画帷、布帷、池、振容、黼荒、画荒、布荒、素锦褚、黼翣、黻翣、画翣、圭、戴、披等是用来装饰棺材的布、帛、玉、绸带等装饰物。

池下除了系振容外,还悬挂有鱼形饰品,当殡车前行移动时,悬挂的鱼形饰品因震动而跳跃摆动,称“鱼跃拂池”。关于“鱼跃拂池”,古代多位学者为其作注,汉郑玄注《仪礼》曰:“君大夫以铜为鱼,悬于池下。”[ []郑玄 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中华书局,1985年。]元代陈澔注《礼记·丧大记》曰:“以铜鱼悬于池之下。车行则鱼跳跃上拂于池。鱼在振容间也。”[ []陈澔注,《礼记·丧大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51页。]说明周代天子和大夫在池下悬铜制鱼,且悬挂在振容间;士地位低下,不得用鱼。

 


铜鱼棺饰,鱼体呈纺锤形,尾鳍分叉(图源网络)


1992年,山西省南部曲沃、翼城两县境内的天马——曲村遗址出土的西周晚期晋侯夫妻异穴合葬墓M1M2,其中M1椁内[“棺”一般指棺材,是盛放尸体的东西;“椁”指棺材外面的大套棺。]四周散落42件铜鱼,均为扁长条形,有目、有鳍、有尾[ 刘绪,徐天进,罗新,张奎:《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03期,第20-21页。]48件石鱼,首尾经打磨,眼部为小孔。M2出土铜鱼36件,石鱼14件,头部有穿孔,并发现有玉圭的残件[ 刘绪,徐天进,罗新,张奎:《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03期,第27-28页。]。在对该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时,发现M8椁室两侧有若干铜鱼和大、小石戈[ 孙华,张奎,张崇宁,孙庆伟:《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01期,第10页。];随后几年中,天马——曲村遗址经数次发掘,也有不少铜鱼出土。从晋侯墓铜鱼出土的位置来看,对照文献记载,这很有可能就是装饰棺椁的铜鱼与圭。

 


玉鱼作为装饰品入葬是其初具殓葬功能的表现。汉代袁康、吴平的《越绝书》中记载:“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 袁康、吴平 辑录,俞纪东 译注:《越绝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5页。]玉在先民眼中是神物,能通灵,是人与神沟通的重要媒介,故巫事必用玉。因此,墓主人生前的玉鱼佩饰被作为随葬品放入其身旁,即想象死者能在另一世界继续使用既体现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也充当着沟通生与死、人与神灵的使者。


文/于瑞哲,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