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鱼丨“吃货”苏轼与鱼的不解之缘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诗词作品及其饮食生活,都和鱼结有不解之缘。苏东坡撰写了不少咏鱼诗词,例如《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吟咏肉味鲜美,但须防止中毒的河豚。还有《鳆鱼行》中“肉芝石耳不足数,醋芼鱼皮真倚墙。中都贵人珍此味,糟浥油藏能远致。”赞鳆鱼(鳆鱼,中药名。为鲍科动物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皱纹盘鲍H . discus hannai Ino、耳鲍H. asinina Linnaeus、羊鲍H. ovina Gmelin的肉)肉质坚实,鲜嫩清淡,十分美味。他在黄州也写有《鳊鱼》诗:“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吾今又悲子,轰著泪纵横。”
苏轼爱食鱼。在苏轼的诗词中,曾多次提到鲈鱼,如《乌夜啼·寄远》“小郑非常强记,二南依旧能诗。更有鲈鱼堪切脍,儿辈莫教知。”又如《携白酒鲈鱼过詹史君》“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鲈鱼肉质细腻嫩滑,深得古人的喜欢。历代本草多记载,鲈鱼对人体有良好的滋补作用,有补五脏、益肝脾、健胃、主安胎、治水气及强筋骨等功效。
被贬黄州的时候,苏轼就曾说,黄州有三好,鲜美的鱼肉,便宜的猪肉,还有清脆的竹笋。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连长江都知道鱼的美味,身为吃货的苏轼自然更懂,就连他去赤壁游览的时候,都不忘了带上鱼,“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后赤壁赋》)。《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也说“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秔锦鲤,相留恋,又经岁。”即就算整天安居无事,光阴白白度过,什么事也未作成。但是莼菜、白藕、珍米和鲤鱼等食物,年复一年地离开不了。
苏轼爱养鱼。据苏诗《东坡八首》序记,宋代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苏东坡46岁时贬居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他在县城满东黄冈山下的东坡,“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明代弘治年间《黄州府志》等古籍载有,当地鱼产丰富,苏东坡曾经修建池塘从事养鱼,并在《物类相应志》书中提出防治鱼虱寄生虫的方法。次年,苏东坡在黄州作有名篇《鱼蛮子》,描述黄州一带的渔俗:“江淮水为田,舟揖为室居,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辟下手)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破釜不着盐,雪鳞笔青蔬。”
苏轼亲身参加养殖生产,在生活中能和渔民打成一片,他熟悉多种渔具。所著《十二琴铭》的《渔粮》,渔粮就是捕鱼时用来敲船的长形木条,能够“惊游鱼而出听”,是谓鱼粮(中国钓鱼频道《苏东坡与鱼》)。他的《划鱼歌》:“一鱼中刃百鱼惊,虾蟹奔忙误跳掷。渔人养鱼如养雏,插竿冠笠惊鹈鹕、岂知白挺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吟咏了湖州地区的一种捕捞技术,时称划鱼,即吴人以杖划水取鱼。
苏轼爱赏鱼。在苏轼笔下,鱼的外貌、姿态被描绘的十分生动可爱。例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漠绿暗晚成乌”描绘了深红温暖的夕阳斜斜地映照潭水,把潭水染得通红,潭中的鱼儿清晰可见、欢快游玩,这温馨的画面给人增添了一份暖意,呈现出诗人喜悦兴奋的心情。《画鱼歌》“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钩画水如耕犁。渚蒲拔折藻荇乱,此意岂复遗鳅鲵。偶然信手皆虚击,本不辞劳几万一。一鱼中刃百鱼惊,虾蟹奔忙误跳掷。渔人养鱼如养雏,插竿冠笠惊鹈鹕。岂知白挺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则将水中鱼、虾、蟹的神态描绘的极其生动。
大概是苏轼的好友皆知他爱鱼,曾有不少友人都送苏轼美味的鱼来吃。《次韵关令送鱼》便描绘了关令给苏轼送鱼的故事,“举网惊呼得巨鱼,馋涎不易忍流酥。更烦赤脚长须老,来趁西风十幅蒲。”还有《走笔谢吕行甫惠子鱼》“卧沙细肋吾方厌,通印长鱼谁肯分。好事东平贵公子,贵人不与与苏君。”与苏轼同在汴京做官的杜介也曾送过鱼,《杜介送鱼》“新年已赐黄封酒,旧老仍分赪尾鱼。陋巷关门负朝日,小园除雪得春蔬。病妻起斫银丝脍,稚子欢寻尺素书。醉眼朦胧觅归路,松江烟雨晚疏疏。”
时至今日,人们还把苏轼喜爱的杭州菜“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这道菜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