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俗丨内陆渔文化民俗(二):鲤鱼灯舞
我国清代就有以灯为道具舞出文字的“灯舞”记载,逢年过节或在祭祀之时,宫廷和民间往往都会进行灯舞表演。因鲤鱼寓意美好、令人喜爱,民间常以鲤代表鱼,在舞蹈时手持鲤鱼形状的彩灯,称为鲤鱼灯舞。鲤鱼灯舞作为民间传统舞蹈,寄托着人们“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美好愿望。
鲤鱼灯是鲤鱼灯舞的重要道具,尽管各地鲤鱼灯舞稍有不同,但鱼灯制作过程却较为相似。鱼灯的制作是一项涉及竹艺、剪纸、绘画、装裱、雕刻等多门工艺的综合技艺,包括选材、扎架、绘刻、裱糊灯身等环节。在选材上,鲤鱼灯以竹为原材料,需2-3年生长,且生活在潮湿而有阳光照射地方的上等竹子。扎骨架时,材料要削得细腻而光滑,特殊部位用蜡火弯曲定形,保证头、尾、鳍的灵活性。绘图时色彩对比要夸张,雕刻讲究变化性,如刻龙头时头随珠转,身随势旋。最后裱糊灯身则讲究绸布或棉纸的尺寸与框架大小相吻合,不留痕迹,再装上灯,这样做出来的鲤鱼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舞蹈时有章法地挥动,再配以打击乐伴奏,非常具有欣赏性。
我国江西、广东、川渝等地均有展现地域特色的鲤鱼灯舞。
大足万古镇鲤鱼灯舞是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产生于唐朝,唐朝末年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人们对过去的安稳生活怀念不已,于是每逢年过节便制作几个寓意美好富足的鲤鱼灯挂在家门口,以祈求幸福的到来。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到清末,鲤鱼灯从最初的挂灯发展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据传,大禹在巴蜀地区治水时,曾得到一尾鲤鱼的帮助,鲤鱼送了大禹一幅河图助他治水成功。世人为了纪念大禹和帮助他的鲤鱼,便在农历正月初四祭奠神明时,舞弄起鲤鱼灯表示谢意(宋杨川子《重庆大足地区鲤鱼灯舞舞蹈特征研究》)。由民间自发形成、用于祈福朝拜的宝顶香会节形成后,鲤鱼灯舞也成为其最具特色的一项风俗活动。
大足鲤鱼灯舞舞蹈抒情优美,模拟了鲤鱼在水中生活的各种自然形态和习性,表演得形态逼真,表现了春光明媚、碧波荡漾、鱼群欢跃的胜景。它寄托了人们对吉庆祥和的期盼和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景,蕴含着原始、朴素的美好期盼,更表达出勇于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