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
“明德、正学、倡和、出新”,意为的师生们努力彰明高尚之道德,弘扬科学与真理之精神,倡导构建和谐之校园,不断与时俱进,创生新思想,获得新发展。
“明德”。育人之道,德为先;大学之根本是要使学生“明德”,即修养高尚之品德,成为文明有德之人。
“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意是,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即克己省察之修德。此句之意与校训相通。
“正学”。正者,端正。正学,即追求科学与真理。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端正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澄清价值取向,掌握科学方法,坚定求真信念,培养刚直不阿、特立独行的人格。须知,大学是弘扬真理、澄清谬误的场所,具有正学之功能。
“正学”语出《史记·儒林列传》:“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固,即辕固先生,是西汉《诗》学四大流派之一《齐诗》的创始人。他学术严谨,敢于坚持真理,汉景帝时以治《诗》为博士。汉武帝即位后,向全国各地征召贤良。辕固被征召时,薛邑人公孙弘也被征召,却不敢正视辕固。辕固对他说:“公孙先生,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宋,吕祖谦有正学编;明,冯应京有《正学考》。清初,石成金所著《传家宝》卷之六的第三十篇:名为「正学歌」。古称儒家学说为正学。
“倡和”。即提倡、倡导和谐。和谐,有团结、容纳多样并存共生之意;是文明的灵魂和重要标志。 “和”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政治智慧,一种人文关怀,一种道德诉求,一种理想境界。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中,和谐思想值得提倡和弘扬。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校园和谐,方能学术活跃,个性发展,与时俱进,创生出新思想、新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崇尚“和”的思想。《周易》、《论语》、《道德经》等古代经典中对“和”之论说甚多。“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社会运行的秩序:“相成相济”,“和”是多样性的存在,是多元统一的整体,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与秩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是社会协调的保障:“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和”是社会发展的尺度:“无过无不及”。“和”在《周易》里又多表述为“中”,位居“中”方为“当”;“中和”、“中庸”、“中道”,实现“和”之途径乃是“持中”,即“执两用中”,“中”者“度”也。宇宙万物所以生生不已,日日新,皆因事物多样且和谐共生。
出新。出,即革新、创造、生成之意。出新,即在传承历史文明积淀的深厚基础上创生出新思想、新观点、新学说、新见解、新风尚;通过开新风、立新意、建新树、辟新路、塑新我、育新人,引领新潮流、新生活、新气象、新方向、新发展;熏染师生自觉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大学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
“出新”语出清·方薰《山静居诗话》:“诗固病在窠臼,然须知推陈出新,不至流入下劣。”推陈出新,意为推去旧的,生出新来,或得到新的。作为成语被解释为扬弃陈旧的事物,产生新的事物。1942年10月20日毛泽东为延安平剧院题词:“推陈出新”。建国后,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的重要内容。“推陈”,就是批判、扬弃和借鉴,就是对文化遗产进行历史的评价、检验和改造、利用;“出新”,就是革新、创造,就是在“推陈”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作品。推陈出新,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