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吾事二三忆

发布时间:2023-07-12浏览次数:20

徐志摩以一首《再别康桥》倾诉了对母校的缕缕情丝,令多少人为之陶醉、艳羡!

还在师大读书时,就常常琢磨:究竟是什么让诗人拥有如此真挚的情感和深切的眷恋?东施效颦间,也曾徜徉于校园的每一角落和豫北卫河之畔,却怎么也寻觅不到如此柔美的夕阳、荡漾的金柳招摇的青荇。

每每回忆起这段轶事不禁莞尔,有一点自嘲当年的幼稚,更多的是为如今对那首诗、那些人、那些事有所感悟的欣慰。


那年,父亲和叔叔拎着行李送我入学,看着校门口伟岸的主席像,行走于古朴典雅的青砖楼房之间,从我嘴里吐出的第一句话竟是:“师大真大呀,比咱村还大!”

当时农村孩子见识少,骨子里都透着泥土的气息,可以洗的白净,可以穿的鲜亮,但很多人心底莫名都会有披着“自尊”外衣的“自卑”。

在这方面,体院讲授《运动人体解剖学》的李建隆老师给我的触动最大。

李老师在给新生上课时喜欢让学生面对全班大声地作自我介绍,大家都能流利说自己来自于某某市,某某县,但是追问仍继续,“再具体点!”,接下来他们回答往往不那么流畅了,犹犹豫豫、磕磕绊绊报出家在某某乡,某某村。

至今,我还记得李老师大庭广众之下给一些学生“制造”的难堪以及他激愤的斥责:“你们为什么不能承认自己来自于农村呢?这有什么?我必须让你们大声说出来!”

接着,娓娓的安慰、循循的教诲倒记不得那么清晰了,只有李老师“大声告诉别人你来自于农村”深深震撼了我。

虚伪的自尊会带来自卑,背上沉重的包袱坦诚地直面现实,才会拥有更加轻松的自信。


师大的校训是“厚德博学,止于至善”,还有一句著名的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一例外都是告诫校友们做人与治学必须内外兼修,而真正践行这些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在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这门课程时,体院的李杰老师有着一段经典的演绎。

李老师有一次讲到课程的考查和评价时说:“这门课程你考不及格,肯定不及格;但是你考及格了,也不一定及格。为什么呢?假设一种情况,如果你们遇见我,连一个招呼也不打,这就叫不知礼仪,我们是学师范专业的,连最起码的礼仪都不懂,怎么厚德博学怎么为人师表?这门课我也不会给你及格的。

幽默而富有哲理的详实演绎,精彩而鞭辟入里的点睛短评,也正告了诸位校友“厚德博学,止于至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须从细微小节、小事做起,与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大素来以治学严谨闻名,体育学院对技术教学也不例外。求学期间,所幸我身体素质还行,有一点运动基础,学什么都轻松,所以有时会懈怠些,不够认真,有一次恰是在关朝阳老师的体操课上。休息时,关老师招手把我叫到了跟前聊起来,气氛颇是随意。

谈话间,他很突兀说到:“将来你的学生如果来师大读书,我会一眼就认出来的,相信吗?”

我感到很疑惑,莫名摇摇头。

关老师笑了:“看你今天松松垮垮的,将来出来的学生也不会离这个样子太远。记住,今天的你就是你明天的学生!

当时,我的脸颊就火辣辣的烧起来,暗暗攥紧拳头,提起了心劲。

现在,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有机会见到关老师,我想深深给他鞠上一躬:“老师,我已经带了十多届学生,曾经还连续毕业班教学六年,给师大体院送了二三十个苗子了。您现在在他们身上肯定找不到学生那时松松垮垮的影子了。


屈指算来离开师大已经十八年,十八岁也是一个人步入成人的标志。儿行千里母担忧,树高百尺忘不了根。每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困惑,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师大,想到师大的恩师、校友同乡。辅导员张战毅老师、足球专选课朱小平教授,不是我从事教育职业的引路人,更是人生成长征程中的指路明灯,也正是从他们身上我学会了为人师者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在师大从教的同窗好友单一飞、王康康、王柏利、孟超,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严谨执着的治学理念以及坚韧不拔的奋斗历程,让我叹为观止、永远在追赶,感谢他们在我求教时给予的无私帮助和答疑解惑。

虽然离开了师大,但是每次有机会回到校园,总是有种回家的感觉。每一个人、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路,甚至一草一木都能让我找到心灵的归宿。


尾声

感谢师大,感谢师大的求学经历,深深的感谢;师大的厚重,师大的牵挂,不是几行文字所能承载的,只能烙印心田。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夕阳柔美处漫溯;

多想挽一挽衣袖,带走一片这里的云彩!


体育学院2000级体育教育 马杰)


Baidu
map